西門子總裁和德國外長撕破臉,政客資本內訌爆發,美國奸計得逞?

 德國新年第一大瓜,資本家和外交部長開杠了。

2021年12月29日,德國新任外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喊話歐盟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立場,對部分中國產品實施禁令。

隨後,德國工業巨頭西門子CEO博樂仁發出警告,不要讓政治鬥爭綁架經濟合作,如果和中國發生衝突,德國的能源轉型可能會出問題。

博樂仁表示,貝爾伯克都沒和我商量就做出這個決定,嚴重阻礙了德國經濟發展。雖然我很讚成綠黨在環保領域作出的貢獻,但凡事不能過度。隻有實事求是,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這段話說得很有水平,貝爾伯克上任不到一個月,就因為奇葩的外交理念挨了不少批。她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過,我是一個完全沒有外交經驗的人,我所理解的外交政策,就是“世界內政”。

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這位大姐確實啥也不懂,她的意思是,把其他國家的外交看成是德國的內政,按照德國的設想來塑造其他國家。別的國家咱不知道,五常肯定第一個不答應。

對此,西方媒體評論道,內政側重正確性,以便更好地塑造社會,而外交則是為了避免戰爭。如果將這兩個領域混為一談,就會認為政治正確比維係和平更重要,不可避免地會和其他國家發生衝突。

比起和中國之間意識形態的衝突,德國和俄羅斯的衝突顯然更大一點,首當其衝的就是北溪2號,這是一條連接德國和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預計每年能運輸550億立方米天然氣,可以繞過烏克蘭和波蘭,把俄羅斯的天然氣從海底直接輸送到歐洲。

2021年11月16日,德國能源監管部門宣布,已經暫停一切關於北溪2號項目的認證程序,消息一出,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猛漲11%

2021年12月12日,貝爾伯克接受采訪時表示,北溪2號不符合歐盟的能源法規,就目前來看,這條管道不會被批準。具體啥時候被批準,她當然也沒說。第二天,歐洲天然氣價格再度猛增10%,差點刷新去年10月初的曆史高點。

2021年12月21日,俄羅斯正式斷供歐洲天然氣,價格繼續飆升,再創新高,與年初相比,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已經上漲了將近800%,突破2000美元/千立方米。

期貨價格相當於大宗商品的批發價,再加上各種稅費和利潤,零售價大概是50人民幣/立方米。很多人可能對這個數字沒啥概念,今年3月,法國的天然氣零售價是5人民幣/立方米,德國是4.7,現在的價格翻了十倍。

如果你居住在歐洲一個50平米的小房子裏,冬天地暖一直開著,每個月大概要耗費2萬人民幣的天然氣,注意哦,這隻是取暖,還沒算上做飯燒水的開銷。

有人說了,歐洲比中國有錢,但動輒幾萬的取暖費,對任何國家的普通家庭來說,都是一筆巨資。更何況受疫情影響,歐洲還沒有全麵複工,很多人隻能依靠政府的救濟金生活,根本沒有收入來源。

然而,原來的劇本不是這麼寫的。這兩年,默克爾頂住歐盟和美國的壓力,力排眾議敲定了北溪2號,就是為了省下高額的過路費,讓德國成為歐洲天然氣的供應中心,以此降低天然氣價格,增強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和控製力。

去年9月,北溪2號終於全麵建成,偏偏趕上了德國換屆選舉,執政16年的默克爾下台,默克爾所在的政黨基民盟,連執政班子都沒擠進去,反而讓隻會喊口號的綠黨鑽了空子。

眾所周知,綠黨的主要綱領就是綠色環保,別管北溪2號花了多少錢,對德國有多大的好處,隻要它是用來輸送化石能源的,就不環保,絕對不能容忍。

所以,北溪2號完工後,綠黨一直不同意投入使用,汙染環境,烏克蘭危機等等,都是他們拖延時間的借口。

這不僅僅是綠黨的問題,而是整個德國乃至歐洲的大幅左轉,極端環保已經成為高於一切的政治正確,綠黨也是選民們一人一票投上去的。諷刺的是,他們狂熱地支持環保,但又離不開自己家的暖氣和空調。

正是這些切實的需求,推動了天然氣價格上漲,底層民眾交不起取暖費瑟瑟發抖的時候,德國的政客們在幹什麼呢?他們在反向輸送天然氣。

自去年12月21日起,德國開始向俄羅斯方向運輸天然氣,把本國的庫存賣給波蘭,因為波蘭的天然氣比德國更貴,資本家和政客可以賺差價。

與此同時,天然氣價格越來越貴,綠黨趁機大肆宣傳更便宜的清潔能源,不誇張地說,天然氣價格越貴,他們越開心。

同樣開心的還有美國,俄羅斯剛宣布對歐洲“斷氣”,美國15艘載滿天然氣的郵輪立馬準備開往歐洲。一直以來,美國都很眼饞歐洲的天然氣市場,奈何遠水解不了近渴,再加上頁岩氣的開采成本比天然氣高,他們隻有吃殘渣剩飯的份兒。

現在好不容易逮到機會,當然要狠狠宰一筆,美國將天然氣的價格提高了40%賣給歐洲,他們如果不買,就隻能燒柴過冬。所以,在俄羅斯解釋斷供隻是商業行為,與地緣政治無關的時候,美國破天荒地點了頭,爽快地承認俄羅斯的做法合理合法。

整個過程中,隻有歐洲遭受了損失,其中又以德國受損最嚴重。搞事情的是以綠黨為首的政客們,最終買單的卻是底層民眾,二者又互為因果。

在全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各國人民的日子都不好過。對於西方這些崇尚政治正確的國家,言論越極端越容易上位,因為個人相較於國家,難免會陷入短視的陷阱,無法看到長遠的利益。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過好每一天就是最大的事,如果隻考慮長期發展,不顧及當下民生,肯定很難得到選民的信任。長此以往,西方國家的政治思想越來越極端撕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劣幣驅逐良幣。

如果說綠黨反對北溪2號,勉強能自圓其說,那這一次貝爾伯克用莫須有的“人權問題”,抵製新疆產品,就真的是動了資本家的奶酪了。

對於德國製造業來說,中國市場尤為重要,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戰略合作。為了贏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先機,大國政府紛紛製定了長遠計劃,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製造業。

二戰後,德國將“推動歐洲一體化”作為自己的政治目標,由德法領導歐洲,法國管軍事,德國搞經濟。要想保持歐元區的穩定性,德國必須發揮製造業優勢,牢牢坐穩歐洲經濟的頭把交椅。

而貝爾伯克推崇的“價值觀”外交政策,恰好擊中了德國經濟的要害。如果不加以製止的話,就會讓德國失去中俄兩國龐大的市場,歐元的穩定性隨之動搖。至於誰是最後的贏家,想必大家心裏都有數。

資本家比我們看得更清楚,就算博樂仁不站出來,奔馳、寶馬的CEO也會發聲反對。

問題是,當政客和資本家有了分歧,德國究竟該往哪走?默克爾或許能夠平衡好雙方的關係,朔爾茨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