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沒用了?美媒稱在開源情報行動下,俄軍一舉一動全被美國掌握

 傳統情報收集手段是,派特工進入對象國監聽、竊取,或許以重利收買對象國相關人員。這樣做的好處是,針對性強、分工明確,能夠提高獲得有價值情報的成功率。有利必有弊,由此也產生了耗資大、周期長和容易出現人員損失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弊端,美國提出了“開源情報計劃”。

開源情報,最開始指美國通過監控全球每天不斷發生的新聞,從中找出需要的信息。

後來,隨著信息網絡、監控攝影等技術的發展,逐步擴大為借助商業衛星拍照、非政府組織走訪和民間人士個人愛好,用“釣魚”的形式誘導前者采集、泄漏情報。

然後通過社交媒體、智能手機等媒介,聚攏海量數據,進而挖掘對自己有利的資料。

例如,有不少軍迷為了解某軍事裝備的最新進展,拿著相機整天蹲在造船廠、飛機製造廠、裝備試驗場等地拍照。

隨後將拍攝的圖片發布到各網絡討論平台,和其他軍迷透過照片對裝備的長寬高、速度、動力等情況進行分析。原本這是一件好事,畢竟公民關注國防建設有助於提高民眾的愛國情懷。

但是,軍迷中存在少量技術人員,在某些網絡特務的故意引導下,可能會泄露一些重要信息,我國網絡上“北方網友”的梗就是這麼來的。

美國是開源情報的主要受益者,隨著烏克蘭危機的進一步演化,很多信息美國人還沒來得及采集,各種業餘偵探、非政府組織分析人士什麼的早就替美國完成了一切。

這幫人利用商業衛星或蹲在軍事要地等方式,24小時盯著俄羅斯軍隊部署情況、人員和裝備變化,並繪製出了讓美國情報機構專業人士都感到驚訝的“兵力圖”。

去年12月,一家名為馬克薩爾的科技公司分析衛星圖片發現,在毗鄰烏克蘭邊境一俄羅斯小鎮上的廢棄彈藥庫旁邊停放了350多輛汽車。根據這個消息,西方國家就能判斷出俄軍大致分布情況和戰略意圖。

另外,一家谘詢公司使用技術手段,定位了俄軍48個營級戰鬥群,美國官員口中俄軍在俄烏邊境部署53個營的說法似乎已經過時。

事實證明,開源情報行動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監視目標國的一舉一動。而俄羅斯為了確保軍事機密免遭窺探,選擇取下軍車車牌、遮掩徽章、將一支軍隊化成多股小隊分散行動等。這樣一來,增大了情報收集者獲取情報的難度,俄軍行動也有了保證。

當然,開源情報並非百試百靈。它隻能收集一些半公開或保密措施不全的信息,一旦牽涉到諸如某項計劃的細致實施過程、某件裝備的具體數據和某個指令的真實意圖,還是得采用傳統偵查手段。不然,美國就不會每年花上百億美元養著中情局了。

在這個信息爆炸、科技繁榮的年代,智能手機、電腦和相機等已成為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工具,很多人無形中已成為情報開源的“受害者”。更有甚至,借助身邊的工具竊取、收集他人個人信息或其他機構機密資料,在違法的邊緣瘋狂試探、乃至墮入深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的信息和克服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