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時30年,美國靠三種辦法滲透中亞,中俄聯手,亂局中發出最強音

 折騰了近一周的哈薩克斯坦暴亂,終於落下了帷幕。

1月10日,中俄兩國外長通電話,討論了一下哈薩克斯坦局勢。雙方一致認為,這次暴亂離不開外部勢力的推動,幸好集安組織快速做出反應,避免了更大的犧牲。

他們口中的“外部勢力”指的是誰,想必大家心裏都有數了。哈薩克斯坦國內的“三股勢力”、新老政治集團的衝突、西方NGO(非政府組織)的推動等等,都是助長暴力的因素,少了任何一個都亂不成現在這樣。

上麵提到的這幾個原因,已經有很多大V做過詳細分析了,這裏不多贅述。今天我們主要來聊聊,美國是怎麼一步步把手伸到中亞的。

美國一直想滲透中亞地區,奈何有蘇聯罩著,一直找不到機會下手。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相先後獨立,當時的俄羅斯都快被民主自由忽悠瘸了,根本顧不上這些小老弟們,給了美國可乘之機。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的中亞戰略主要是鞏固冷戰成果,不能讓蘇聯死灰複燃。為了收買人心,1992年,美國時任總統老布什簽訂了《自由促進法案》,承諾向中亞國家提供援助。

過了一年,在美國的主導下,北約又提出了“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為中亞國家提供軍事援助。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道理誰都懂,隨著五國相繼加入這個計劃,蘇聯的最後一塊棺材板徹底被釘死。

其實那會俄羅斯已經知道被忽悠了,但由於自家爛攤子還沒收拾好,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美國一步步滲透中亞,削弱俄羅斯對五國的影響力。

不過美國也沒取得多大進展,眾所周知,美國的政策向來短命,一個總統一個樣。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的中亞戰略一直不能連貫起來,除了向中亞五國瘋狂撒錢外,幾乎沒有任何成效。

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讓美國看到了轉機。借著“反恐”的名義,美國悍然發動阿富汗戰爭,中亞地區緊鄰阿富汗,理所當然地變成了美國的“戰略要地”。

同年12月,美國對中亞戰略進行調整,提出了“安全、改革、能源”的新目標,全麵加強了對中亞國家的滲透,臨了還不忘加一句,就算阿富汗戰爭結束了,美國也不會從中亞全身而退。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請神容易送神難”,這麼說也不對,畢竟美國是不請自來的。

為了在中亞地區建立自己的軍事基地,美國可是下了血本。作為第一個同意美國借用空軍基地的國家,烏茲別克斯坦拿了不少好處,僅僅一年的時間,美國就向烏方提供了2500萬美元的軍事援助,和4050萬美元的“改革基金”。

隨後,美國又和其他四國建立了軍事合作,成功地把中亞變成了阿富汗戰爭的“大後方”。按理說,美國的手已經伸到自己家門口了,俄羅斯應該忍不了了吧?

萬萬沒想到,普京忍了,一方麵確實是實力不允許,葉利欽把俄羅斯折騰得半死不活,恢複元氣需要時間。還有就是當時車臣的恐怖分子還很猖狂,理論上講,俄羅斯需要和美國共同打擊恐怖主義。

這樣一來,美國天時地利人和都占了,順利實現了在中亞駐軍,迅速掌握了中亞反恐的主動權。但俄羅斯不會一直病著,普京也不是好惹的,美國夜路走多了,當然怕碰到鬼。

為了防範俄羅斯“反彈”,美國不惜冒著得罪中亞盟友的風險,大搞“顏色革命”,扶植親美勢力上台,以便達到永久駐軍的目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2005年發生的吉爾吉斯斯坦“黃色革命”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安集延事件

咱就是說,凡事都有個度,你既然有求於人,就不該成天在別人地盤上搞事情。美國這一番騷操作下來,不僅引起了俄羅斯的警覺,也讓中亞五國寒了心。

哈塔兩國最先反應過來,站到了俄羅斯這邊,迫使美軍從本國撤出。烏茲別克斯坦搞定安集延事件後,本來看在基地租金的份上,不打算把事情做的太絕,結果美國拖著不肯交租,很快也被“房東”趕出去了。

土庫曼斯坦是永久中立國,美軍無權在該國駐軍,隻是獲得了通過其領空的權利。至此,美國隻剩下了一根獨苗——位於吉爾吉斯斯坦的瑪納斯基地。

當然,吉爾吉斯斯坦跟美國也談不上交情,純粹是秉持著“物以稀為貴”的理念,想著多要點租金而已。

問題是,租金從每年200萬美元漲到5200萬美元後,吉爾吉斯斯坦也沒有做大做強,不僅要麵對大毛的壓力,還得處理美軍帶來的腐敗風氣。

再加上美國時不時地幹涉一下內政,吉爾吉斯斯坦的國內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在2011年,吉國政府拒絕了美軍的續約申請,提前宣告了瑪納斯基地的關門通知。

同年,集安組織對“他國在成員國部署軍事基地”的問題達成一致,外人想來駐軍,必須通過全體成員國的一致讚同,各成員國擁有“一票否決權”。這等於是變相斷了美國和北約的念頭,不管哪國“叛變”,大毛肯定第一個不答應。

從那以後,中亞五國再也沒有開設新軍事基地。然而,美國肯定不甘心就這樣失敗,美軍雖然走了,那些策劃動亂的NGO卻留下來了,成了中亞地區最煩人的那隻虱子。

2020年,吉爾吉斯斯坦爆發動亂,時任總統熱恩別科夫被迫辭職,換了個親美的總統上台。現如今,同樣的場景又在哈薩克斯坦上演,隻不過這一次他們失算了,托卡耶夫不是無能之輩,俄羅斯也不會繼續坐視不理。

托卡耶夫把這場動亂定義為“未遂政變”,由此可見,內訌的影響力要大於外部勢力煽動,NGO應該隻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也說明了一件事,美國破壞中亞穩定的野心從來從來沒有停過,隻要看見一點火星,立馬就能給你點著。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曾經說過,中亞地區對於美國地緣戰略的含義很清楚:距離太遠無法成為主導力量,但美國自身的強大又導致我們必須插一腳。

這就是著名的“大棋局”,布熱津斯基認為,美國將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把歐亞大陸看成一個巨大的棋盤,隻需要拿下關鍵的三步就可以贏得勝利,中東和中亞就是美國必須拿下的中部地帶。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南下北上和東進西出的必經之地,具有極其重要的地緣價值。同時,中亞擁有豐富的戰略資源,戰時可以成為歐亞大陸的中轉站。換句話說,中亞雖然不能成為世界政治舞台的主角,卻也是無可替代的配角。

所以美國才會屢敗屢戰,試圖將中亞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但如今的俄羅斯已經不再是一條腿走路的瘸子,中國的國力也不可同日而語。正如我國外交部長所說,隻要中俄兩個大國並肩而立,聯手合作,國際秩序就亂不了,霸權主義就贏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