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國內黨派壓力,德國候任總理朔爾茨稱,將延續默克爾對華政策

 本月初,默克爾在國家為其準備的告別儀式下,結束了自己長達16年的總理生涯,意味著德國的對外政策將隨之發生改變。作為德國主要貿易夥伴的中國,也對該國未來政策方針充滿了期待。這不,德國那邊很快就傳來了“好消息”。

據觀察者網12月7日援引德媒報道,德國候任總理奧拉夫·朔爾茨不久前與歐理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談話時表示,他上任後將繼續延續前任政府的對華政策。

默克爾執政期間對華采取務實政策,主張中德雙方應加強經貿往來,並拒絕在涉台、涉港等問題上發表攻擊中國的言論。若朔爾茨能繼續維持中德友好關係,對於推進德國乃至整個歐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隻是,朔爾茨上任後能否真正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目前尚值得商榷,畢竟候任德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意見不一。

由於德國各政黨均無法徹底壓倒對手,候任德國政府實際上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三黨聯合組建。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每個政黨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時往往采取不同的政策,而他們所掌控的政府部門之間也存在著矛盾。

德國聯合政府中社民黨的實力最強,掌握著總理、內政部長、國防部長等多個政府重要部門,在對華政策上該黨一向很溫和。不過在與其他兩黨達成聯盟協議後,該黨對華態度明顯強硬了許多。

德媒《經濟周刊》援引一名知情人士的話稱,兩個月前朔爾茨與默克爾就中國議題進行了一番交談,當時默克爾似乎不太看好新政府未來對華政策。

與社民黨整體上對華保持友好不同,德國綠黨對華政策呈“白左”傾向,掌控著外交部、環境部、能源部等部門,經常在台海、氣候變暖等問題上對華施壓。

綠黨代表人物、德國準外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本月初接受德媒采訪時表示,她將改變德國外交部此前的做法,從多個方麵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政策。

在中德科技合作上,貝爾伯克將中國視為德國的競爭對手,並表示要與所謂民主國家(暗指美國)站在一起,捍衛德國的價值觀和利益。

在經貿問題上,貝爾伯克認為德國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扔下”歐盟獨自與中國進行合作,而是應當與歐盟其他成員保持同一立場。

歐盟內部對於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分為了兩個派別,一派主張接受中國投資、擴大合作,一派主張應擺脫歐盟對華依賴、減少中資參與,中歐投資協定就是在這樣背景下才遭受到重重阻力。

可見,德國若真按貝爾伯克所言與歐盟共進退,或許會對中歐關係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此外,綠黨還鼓吹要“外交抵製”北京冬奧會、推動歐盟發表或通過涉台、涉疆言論和議案等。

三黨中自民黨要保守許多,雖不像綠黨那樣公然與中國唱反調,但對華態度也不是很友善。其旗下有財政部、交通部、司法部等部門,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上與中國存在競爭關係。

由此可見,這三個政黨的政治訴求各不相同,朔爾茨想將他們整合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對於朔爾茨來講,若其真想維持與中國的關係也沒那麼困難。中德互為對方主要貿易夥伴,雙方經濟合作越深越能為對方帶去巨大利益。因此,朔爾茨上任後隻需指出與中國交好或交惡後德國可能就此獲取的收益和承擔的損失,即可有效製止對華強硬派的不當言論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