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愚蠢又可笑!印度為幫本土企業搶市場,不惜自毀前程打壓中企

 印度對中國可謂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中國產品物美價廉,印度人人都能用得起,恨得是印度自認為中印貿易差距太大、影響其整體經濟發展。於是無法通過正常商業競爭獲利的印度政府換了個招數,打算以政治手段玩不正當競爭。

據觀察者網援引印媒報道,印度政府決定對包括矽樹脂密封膠、二亞硫酸鈉在內的5種中國產品征收“反傾銷稅”,持續期間是5年。

對於做出本次決定的原因,印媒《經濟時報》給出的解釋是,中國產品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進行銷售,損害了印度本土製造商的利益,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當然,印度人的話聽聽就行了,千萬別當真。

今年,10月,印度官方“警告”特斯拉,若其想進入印度市場,則不能將中國產的汽車運到印度銷售。

本月中旬,印度宣布對中國製造的拖車車軸發布“反規避征稅令”。

本月下旬,印度以存在“逃稅嫌疑”為由,對小米、OPPO等中國企業進行突擊檢查。

如果這些還不能說明問題,那接下來的數據就很清晰明了了。

按照新華社瞭望智庫給出的數據,從1995年修訂“反傾銷法”起至2019年,短短24年間印度展開了972場反傾銷調查,遠遠超過中美,位居世界第一。

如果到這兒,最多隻能說明印度政府愛用政治手段操縱市場,並非專門針對某國。有意思的是,在這近一千次反傾銷調查中,對中國發起的有232場,占比約24%。很顯然,印度反傾銷主要是在對付中國。

印度之所以跟中國過不去,無非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中印產品重合度高,降低了印度產品的競爭力。自莫迪上台後,推進“印度製造”成為印度政府工作重心。

要盤活一個工業體係,資金、技術和人力必不可少。前者印度政府可以通過補貼的形式解決,後麵兩個就不行了。

比技術,印度根本不是美國、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對手。當然,也不是中國的對手。

留給印度的隻剩一條人力資源,由於中國也有大量勞動力,加之中國基礎設施和工業配套完善,相同時間內中國能產出更多質量合格的產品,抵消了印度的人力優勢。

也就是說,隻要中國產品還在印度市場一天,印企利潤空間會受到不小影響。為了給本國企業“騰路”,印度隻能采用“非常規手段”。

印度自知用正常商業競爭行為對付不了中企,便利用中國產品價格低廉的特點,將其打上“傾銷”這類非法行為標簽。然後印度政府再以維護本國利益為由征稅,顯得也就“合乎情理”了。

原因二,印度民粹主義情緒的高漲。在最近幾年發生的中印邊境衝突事件中,無一例外吃虧的都是印度人。另外,由於中國與巴基斯坦在軍事領域合作程度加深,印巴爆發矛盾時印度的優勢越來少,常常栽在對方手中。

如此一來,印度人便將大部分氣撒在了中國身上,印度民眾紛紛表示要“抵製”中國製造。

印度政府自然不能像民眾一樣毫無理由地撒潑打攪,隨即采用“多線齊下”的戰略,即政治上與“四國集團”中的美日澳圍堵中國,軍事上通過軍演形式阻止解放軍走向深海,經濟上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打壓中企。

其實,仔細觀察印度這兩個理由就會發現全都站不住腳。倘若印度政府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會發現中印之間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首先是經濟上,據拉美社新德裏報道,2021年前11個月中印雙邊貿易額為1142億美元,其中印度自華進口879億美元、對華出口263億美元。綜合下來一看,印度對華貿易逆差為616億美元,可見印度很需要中國。

既然需要中國,印度就應該學習我們的長處,比如利用市場換技術、引進中資修建基礎設施等手段彌補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上來就搞一刀切的政策。這種顧頭不顧尾的做法,除了使本就糟糕的印度製造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更加不堪外,沒有一點意義。

其次是政治軍事上,中印之間存在兩個矛盾,即邊境問題和印度洋問題。前者不用多說,中國絕不會在主權問題上讓步,以印度目前的軍事力量選擇武力解決隻有死路一條,唯有和平協商方能避免可能爆發的戰爭。

印度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印度擔心中國軍艦和潛艇進印度洋後,會削弱印度自認為在該地區建立的影響力,印度和美英兩國航母舉行軍演,就是處於此種目的。

但轉頭一想,美國才是印度洋霸主,印度與其有精力跟中國競爭,但不如和美國鬥。

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且從未對其所謂國家安全造成任何威脅。印度若一味跟中國過不去,必然會掉皮又掉肉,中國無非損失些許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