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暴怒到理解,俄羅斯對中國未經許可仿製蘇27戰鬥機的態度變化

 前言:1990年,為中國生產26架蘇27SK戰鬥機正式在共青城加加林飛機廠投入批量生產,這是俄羅斯出口的首批蘇27系列戰鬥機,分別在1991、1992年完成生產,1992年也是俄羅斯最為艱難的時期,由於加加林工廠的經濟困難,蘇27K的生產幾乎無法進行,中國支付40%的罐頭、食品、服裝等物品支付工人薪水,60%的美元,緩解了加加林工廠的經濟困難,為俄羅斯海空軍生產的蘇27K得以勉強繼續進行,1995年,中國空軍訂購了第二批24架蘇27SK/UB戰鬥機,這次由於支付美元,蘇霍伊設計局又取得了研製蘇27KUB戰鬥機等其他變型飛機所必要的資金,正是在中國市場,蘇霍伊公司年開始了蘇-27系列戰鬥機的出口事業。

一:蘇27的仿製過程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只擁有少量殲8II戰鬥機,幾百架殲7戰鬥機、殲8戰鬥機和幾千架殲6戰鬥機,這些飛機飛行性能差,發動機耗油高壽命短,不可靠也難維護,作戰半徑小,載荷能力低,電子設備差,缺乏夜間作戰能力,雷達作用距離短和沒有中距空空導彈,基本不具備和美國、俄羅斯三代機對抗的能力,空軍內部的對抗交換比也是慘不忍睹,基本上沒有任何還手之力,遇到強敵來襲無奈之下只有使用核武器,現在說起來很寒酸,1989年戈爾巴喬夫總統訪問北京,重新啟動中蘇軍事合作,1989年9月,蘇聯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大將表示可以向中國岀售米格29那樣的高性能飛機,雙方的實際談判始於1990年3月,5月31日雙方簽署了《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會談紀要》,蘇聯真正希望推銷的是米格29戰鬥機,只是因為蘇27戰鬥機已經在1987年的巴黎航空展亮相,才拿給中國人看的,

1990年6月30日軍委研究進口蘇聯戰鬥機的問題時,楊尚昆以Su27的發動機比較好堅持要買蘇27戰鬥機的提議得到同意,1990年12月4日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訪問了北京,蘇方考慮是否按照慣例,將出口的蘇27換裝較小功能的雷達系統,但中方不同意,整個會談是錯綜複雜的,吵吵爭爭、進進退退,12月28日,中國簽署購買24架蘇27SK殲擊機的協定,蘇聯崩潰後,俄羅斯繼續履行這一決定,首批48架蘇-27SK/UBK戰鬥機於1992年交付中國。1996年,更多的蘇-27SK戰鬥機隨同連同全套機載武器一同交付中國。另外,中國空軍此後來還接收了76架蘇-30MKK雙座多用途戰鬥機,而中國海軍航空兵則進口了24架改裝型蘇-30MK2戰鬥機。後者的航電系統和指導武器系統具備更強的作戰能力,

1996年,蘇霍伊與中國簽署200架蘇-27SK單座戰鬥機轉移生產協議,包括全套產品圖紙(不過這些圖紙問題很多,錯誤成百上千,圖紙,工裝,樣件,樣板經常互相不協調),發動機大修圖紙,試驗數據、關鍵設計報告,全套材料規範、飛機裝配型架和零件工裝、各種試飛和調試配套設備、各種注漆,清洗劑,密封膠、各種處理溶劑,鈦合金構件的焊接及成型工藝,這些設計、工藝和材料都比當時中國的航空工業水平高很多,散件組裝的蘇--27SK戰鬥機稱為殲-11戰鬥機,於1998年晚些時候升空。Su27SK戰鬥機的國產化過程在俄羅斯的幫助下以技術轉移的方式進行,主要的發動機、雷達、航電設備都由俄方提供,2004年,中方認為雷達的技術已經落後,在生產了105架蘇-27SK戰鬥機後,中國停止繼續從俄羅斯購買該型戰機成套組裝零件,還終止繼續採購蘇-30MKK戰鬥機,轉而只是進口發動機、個別組件和航電系統支援國產J11B戰鬥機的生產。整個蘇27SK戰鬥機的許可生產合同就這麼不了了之。

二:殲11B戰鬥機的特點

從2001年開始,中國準備另起爐灶自己生產蘇27戰鬥機,這就是殲11B戰鬥機的由來,殲11B戰鬥機被定位為「打贏未來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的重點型號」,在殲11B的生產過程中,中國極大地加強了同烏克蘭、白俄羅斯的航空企業的合作關係,第二階段殲11B戰鬥機的生產過程中中國從俄羅斯進口零部件的需求量大大減少,大約80%以上的殲11B戰鬥機零部件已經實現了國產化,換裝中國生產的捷聯慣性組合導航系統、三軸大氣數據系統、電源系統、應急動力系統、剎車系統、液壓系統、燃油系統、飛控系統、環控系統等,空軍的要求快速出貨,只好犧牲了改進,由於缺乏經驗,缺乏原始設計資料,沈飛經過8年努力才在殲11B裡面進行了一些國產材料替代嘗試,基本沒有進行太大的優化,最嚴重的是試驗不足就送到部隊服役, 第二批殲1B戰鬥機生產完畢,計劃裝備一個大隊,在軍隊驗收時刻,殲11B戰鬥機起飛以後發生顫動,出現技術問題,軍隊當時沒有接收,2010年問題才解決。

殲11B戰鬥機具備了更多的國產特點,主要裝備的將是中國產的武器系統。機腹下方兩個原本攜帶R27ER的掛架,換成第四代PL10紅外空空導彈,這種導彈採用矢量推進發動機技術,擁有正負90度的的攻擊能力,並且擁有發射後鎖定功能,在殲11B尾部阻攔傘倉的兩側,分別安裝了2個導彈接近告警接收器,類似蘇30MKM裝備的設備,火控系統以及座艙的變化也非常之大,殲11B將能夠使用中國產的PL12空空導彈和各種精確制導武器。殲11B戰鬥機的1474雷達是當時中國現有戰鬥機雷達中作戰整合能力最強、功率最大的雷達,天線直徑達到960毫米,對戰鬥機目標的迎頭探測距離至少違到150-180公里,後視探測距離70公里。對大型水面艦的搜索距離至少達到300公里,接近俄PhazotronZHUK-MSE多功能雷達的水平。

座艙由三個大尺寸彩色多功能顯示系統、2個小尺寸彩色多功能顯示器組成,殲11B戰鬥機使用了更多的複合材料,垂直尾翼、水平尾翼使用了相當比例的複合材料,早期設計使用的蘇27SK系列戰鬥機是金屬設計,使用複合材料的設計整個飛機重量可能降低達到500-600公斤的水平,雷達反射面積也許會有所下降,尤其是垂直尾翼部分。俄式飛機一大短處是壽命較短,使用複合材料的J11B戰鬥機尤其是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的使用壽命還有可能加長,總體上,殲11B戰鬥機與殲11戰鬥機、蘇27SK戰鬥機相比,作戰效能至少提高了1.5倍以上。.

仿製這種高性能戰鬥機的困難,絕對不是那麼簡單的,速度如此之快,在俄羅斯專家的預料之外,因為與蘇27SK戰鬥機所不同的是,中國獲得了蘇27SK的設計圖,而俄從未向中國提供過Su27UBK戰鬥機的設計圖。,與蘇27SK戰鬥機的設計相比,蘇27UBK戰鬥機前半部分機體的40%、後部分機體的70%進行了重新設計。如果沒有相當完整的設計圖、技術諮詢,即使能夠獨立生產J1B戰鬥機,要以不超過2年的時間從克隆殲1B到殲11BS戰鬥機,是相當困難的。俄自己也用了兩年的時間才從T10S單座型,發展成T10U(蘇27UBK)。2008年,俄各電視台的軍事評論節目中,關於俄中軍事合作,中國仿製蘇27戰鬥機成為的重大的話題,中國在如此短時期內,能夠完全仿造蘇27SK是俄羅斯航空工業界做夢都沒有想到的。甚至令西方吃驚。

三:俄羅斯的態度

俄羅斯這才發現中國已經提前實現了國產化,1995年的關於俄羅斯向中國轉移蘇27戰鬥機許可生產權的合同,明確規定了中方的組裝數量是200套,雷達、發動機沒有授予中國實施國產化的權利,同時協議並未規定中國不可以在殲11上換裝自己的發動機和雷達。俄方懷疑中國提前終止殲11生產合同的意圖是否是希望獨立開發J11B戰鬥機的出口市場, 塔斯社、商人日報都在過去三個月之內連續報道了中國要用5000架殲11B掩埋國際戰鬥機市場,這些報道影響中國與俄羅斯的航空工業合作,暴怒的俄羅斯國防部長訪華時強調中國需尊重俄羅斯的知識產權,不允許未經俄羅斯同意就「山寨」俄羅斯武器,俄羅斯希望中國繼續履行蘇27的許可生產協議,而不是另起爐灶生產殲11B戰鬥機。

中方解釋殲11B戰鬥機的尺寸比原型的殲11小,殲11B戰鬥機的生產階段改動非常之大,除了發動機是俄羅斯的之外,事實上從雷達、光電探測系統等等主要的設備都將換裝中國自己的。是全新的設計,俄羅斯方面對於J11B的最新生產狀況完全不了解,侵權當然不可能得出明確的結論,俄方關於殲11B的說明依然相當友好,航空工業界判斷J11BK戰鬥機不至於對正在出口之中的蘇30MK系列多用途戰鬥機和蘇35戰鬥機構成競爭力。所希望的是中國必須遵守殲11生產許可的基本協議,那就是這種戰鬥機不能出口,此外殲11B戰鬥機依然離不開俄羅斯的若干子系統,諸如發動機、IRST以及其他零部件,依然是俄羅斯的半產品,只要殲11B戰鬥機不即刻出口,它不會對俄羅斯的航空工業帶來負面影響。

加上中國依然是俄式武器改良、新型配套武器出口的主要輸出國。從1992年開始,總共提供了48架蘇27SK和28架Su27UBK戰鬥機,同時中國自己生產了95架殲11戰鬥機、殲11A戰鬥機。在上述171架蘇式戰鬥機(不計算飛行事故損失部分),按照中方的要求,將70架Su27SK和少量J11進行了技術升級,以能夠使用RW-AE空空導彈,因此俄認為改良中國空軍蘇27SK戰鬥機的市場依然存在。俄還研製了更多的空對空、空對艦武器,甚至包括RVV-AE、DnADEDR27系列型空空導彈也在進行必要的改良,俄還向國際市場推出了射程達到280公里的H59MK型反艦導彈,俄認為這些武器依然有可能推向中國市場。中國依然每年分批向俄羅斯購買不同數量的RVV-AE空空導彈、H59E空地導彈,全部蘇27SK戰鬥機、殲11戰鬥機加上100架蘇30MKK/MK2多用途戰鬥機所需要的必要零件,尤其是AL31F發動機、31E/31EMK光電探測系統和其他航電設備中國依然需要俄羅斯繼續提供,潛在的市場依然巨大。

原版的蘇27技術手冊(俄文)

所以殲11B戰鬥機對俄羅斯航空工業界的對華技術出口是有影響的,但今後的軍事合作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繼續進行下去,俄整個軍事工業界在觀望中國海空軍下一階段航母生產的問題,。儘管大批量進口的可能性很低,但是俄可能以高價轉移某些蘇33戰鬥機生產技術。或者在中國生產升級版蘇27SK戰鬥機的基礎上,俄向中國出口少量的蘇33K艦載戰鬥機。或者以蘇30MK2的雷達技術改良蘇33戰鬥機,形成中國版的蘇33K戰鬥機,以此作為妥協。當然這只是俄單方面的想法,最為重要的是俄軍事工業界正在調整對華推銷政策,看準了龐大的中國民用飛機市場。因此不會因為殲11B戰鬥機的問題,影響到整個推銷戰略。俄羅斯航空工業界最終只有不了了之。俄軍事工業界最後認為俄中兩國是戰略夥伴,如果中國想改造Su27戰鬥機,俄方會予以理解和合作。

四:結局

中國的軍事工業自從80年代以來處於過渡時期,90年代中期處於過渡中時期,到2010年左右才形成自己的特色。這個時期很像美國的50年代,30-40年代,美國軍事科技遠遠落後於英德,二戰後,美國在英國和德國得到大量噴氣機,導彈,航母和潛艇技術後,經過十年的消化整理,在六十年代一躍成為軍事科技大國,軍事科技這東西,只要打通一點,就會大爆發,從蘇27到殲11B就是最好的例子,當然,印度例外,俄印的軍事技術合作主要以技術轉移、許可生產、共同開發為主,西方各國也儘力幫助印度,出口裝備的技術限制非常之小,但印度依然是爛泥扶不上牆,中國行,不代表國國行。

最後哂哂寶,原版的蘇27技術手冊(中文/俄文),美式戰鬥機技術手冊我基本是全套擁有,蘇式的反而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