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製造了什麼,而是因為他所創造的

 作者:雲斷

所有人都知道,錢學森先生很偉大,那麼他到底偉大在哪裡呢?他為咱們的航空航天工業、武器裝備發展帶來了什麼?這個問題,很多人就回答不上來了。

實事求是來說,你即便搜腸刮肚,也想不到錢學森先生擔任過哪個具體航天器/航空器型號的總設計師或者開發過哪種具體的武器裝備,但這不妨礙他成為咱們近代航天事業和戰略武器威懾事業的第一人,原因到底在哪裡呢?


從充滿希望到茫然,如何走出第一步?

▲錢學森(左)和他的律師在一起

錢學森先生回國不久,咱們領導人迅速意識到,即便是藉助錢學森先生深厚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工程經驗,也是不可能立即就上馬導彈項目的,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導彈工程不是說一家單位悶頭搞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系列複雜的配套設施,然而在當時的中國,沒有一家工廠可以生產出製造導彈所需要的複雜的材料;另外,導彈研發過程中所必須要的測試設施,比如說大型的風洞、發動機測試設施、發射基地等等都是沒有的,更別說當時國內的高校或者類似機構都還沒有專門的致力於火箭推進問題的研究所。

更有甚者,當時咱們連一本關於這方面的像樣的教科書都拿不出來,遑論培養這一系列的人才了。

所以,如果說錢學森先生在回國之前,不僅有一腔熱血,還已經開始構思導彈事業的建設藍圖了,那麼他回國之後,充分了解到咱們當時在科學、教育和國防基礎工業方面的落後的時候,他這些想法和希望都「破碎」了,他陷入了一種茫然的狀態。


「既沒有研究工具,也沒有研究設備。這時候,我的思想轉了一百八十度,從樂觀一下變為悲觀,真是覺得作科學研究寸步難行,簡直急死人……我不知道在艱苦的環境中奮鬥、找出路,怎樣白手起家。」

錢學森先生當時在筆記中是這樣寫的,可以想見當時他回國之後,了解國內現狀之後的茫然與無奈,那麼在咱們戰略威懾力量的發展過程中,他究竟是怎麼做到如此之大的變革的呢?他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希望與信心,是一切的根基

要說錢學森先生的回國帶回來的最重要的東西,那麼我認為,那就是發展導彈等武器的希望和信心,這是所有一切工程與項目發展的根基,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什麼都發展不起來。

其實錢學森先生並不是第一個提建議說要發展咱們自己的導彈項目的人,眾所周知,早在錢學森先生之前,蘇聯的顧問就多次提過這樣的建議。但是毫無疑問的就是,即便蘇聯顧問這樣的建議是本著最大的善意來提出的,但是他們也不可能把導彈發展最核心的關鍵技術傳授給我們。

所以說,直到錢學森先生回國,咱們才真正看到了希望,錢學森先生的建議因而也得到了領導層的認真聆聽、考慮和付諸實施。

在這一個過程中錢學森先生起到的作用從來都不是「很具體」的,他好像是一個樞紐,或者說「關鍵節點」,他沒有研發出某一種特殊的導彈型號,但是他出色的全局觀點和組織能力,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導彈項目發展中都起到了無法代替的作用。

他是當時極少數的能夠直接向領導層提出方案和建議的人,他會通過自己的知識儲備和項目經驗,向領導層陳述利弊,從而為具體做型號的研究人員弄到研究經費,可以說,如果沒有錢學森先生,那麼導彈項目這個宏大的工程機器,就無法正式啟動。


全局觀與經驗,是工程推進的第一法則

儘管錢學森先生並沒有說直接進入到某一項具體的導彈型號一線承擔研發任務,但是他總能夠站在戰略的高度,啟發手下人做出至關重要的成果。

當時在錢學森先生手下的是一群比他年輕了整整一代的火箭(導彈)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們是咱們當時空天技術研究的中流砥柱、國之棟樑。其中有一大部分人是在蘇聯大學裡接受過教育的,他們的知識儲備還是相當不錯,所以在國內都被委以重任,承擔起一個個科學任務小組的領導工作。

但是他們的工程經驗卻幾乎為零,因此很少能夠站在戰略全局的位置高屋建瓴地看待問題。錢學森先生教導過這些人中間的絕大部分,然後根據項目需要,對其中最出色的人才加以栽培和提拔。不得不說,錢學森先生是一位極具個人魅力的人,當時許多科學家日以繼夜地搞工程項目的研究、廢寢忘食,只是為了得到錢學森先生的一句表揚。

當然,錢學森先生雖然有平易近人的一方面,但在學術方面,也固有其威嚴和傲慢。對於那些懈怠科研工作,或者各方面表現不盡如意的科研工作者,錢學森先生也會變得很嚴格。

在指導年輕科研工作者的時候,錢學森先生常常特彆強調「相關材料的調研和分析」,因為他的主要觀點就是——「絕大部分問題都能在書里找到答案」

事實證明,錢學森先生當時的這個觀點對於咱們的導彈項目而言非常非常的重要。部分由於是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和參加工程項目的原因,許多錢學森先生認為重要的信息都來自美國的出版物,所以他也經常在指導年輕科學家如何從美國學術期刊中獲得有用信息。

他憑藉自己老辣的眼光、全局觀和淵博的學識,甚至能夠美國商業雜誌上的航空/航天公司的廣告來推測美國國防工業的進展程度。事實上,在錢學森先生回國之前,咱們科研圈是主要以蘇聯文獻體系為主的,但是錢學森先生改變了這一點,他讓以往一直都在學習俄語的年輕科學家認識到,當時最好的航天方面的研究文獻大都都是用英文寫成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即便用如今的眼光來看,美國那個階段關於空天發展的研究文獻,無論是體系性、廣度還是深度都要比蘇聯的文獻更勝一籌。

錢學森先生的回國,帶回來了他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更帶回來了希望和信心,與此同時,他還證明了他自己有領導創建機構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光靠一個、兩個科學家,是不可能造出導彈的,導彈項目勢必需要眾多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齊心協力、分工協作,才能完成這一大國重器。錢學森先生回國之後,推動了國家科學發展綱要的確立,此外,還領導成立了某研究院,形成了中國第一所導彈設計研究院。咱們早期的一系列航天器、武器裝備等等,都是在錢學森先生的倡議和主持下研發成功的。

所以說,錢學森先生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製造了什麼具體的導彈型號或者航天器型號,而是他領導創造了一個推進有關空天項目發展的體系,這才是他最偉大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