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農民示威不斷,農改法就像大魚吃小魚,莫迪最終會讓步嗎?

 



印度農民示威不斷,農改法就像大魚吃小魚,莫迪最終會讓步嗎?

自11月下旬開始,印度政府與農民已進行多輪談判,但一直無法取得共識。儘管負責印度「三農」問題的部長托馬爾表示,政府願意對新法案進行修正以打消農民的顧慮,但後者是否如他所願「停止撕扯政府」仍有待觀察。莫迪政府本想打破農產品統購統銷模式和中間商的固有利益格局,讓農民直接與市場聯繫,但擔心失去「保護層」的印度農民對此並不領情。印度農民為什麼這些年屢屢上街示威,這次的抗議為何得到海外印度僑民和一些西方國家政要的支持?說到底,農民進軍新德里折射的是印度的「三農」困境。如果政府不能撤銷農業改革法案,印度農民將於14日(今天)發起全國範圍的抗議,走上街頭抗議的印度農民這個周末又向莫迪政府發起挑戰。印度農民不顧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在首都新德里等地舉行抗議活動,反對政府出台的3個有關農業改革的法案,類似的農民抗議近些年在印度經常發生,只是規模時大時小,訴求各種各樣。2017年8月,印度50萬農民進入經濟中心孟買舉行抗議示威。當時的背景是,除表達對失業率攀升、農業收入減少的不滿外,農民還要求保障他們在政府機構就業和大學就學的分配名額。2018年3月,印度農民再次進入孟買示威遊行。3萬多名來自馬哈拉施特拉邦的農民高舉著紅旗,提出的訴求包括豁免貸款、提高農產品價格等。2018年11月,數萬農民又到新德里國會大樓前示威,抗議莫迪政府推行的低糧價、限出口等農業政策。印度媒體報道稱,相關政策造成農民經營成本飆升、糧價走低,直接導致農民生活水平下降。

除農民常態化的示威遊行,印度農業還有兩個現象值得關註:農民自殺人數增多和「洋蔥危機」不斷。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有10281個農民自殺,而1995年至2014年,有近30萬印度農民自殺。洋蔥是印度人日常離不開的食材,每次洋蔥價格上漲都會引起印度民眾的強烈不滿。印度擁有世界1/10的可耕地,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在這個世界人口第二大國,農村人口佔到總人口的72%。但選舉政治和工業化進程讓印度農民日益陷入整體危機的境況。眼下的印度農民示威也引起歐美政要和媒體的關注,並對印度政府回應抗議的方式表示「擔憂」。美國《紐約時報》評論說,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萎縮本已讓莫迪政府頭痛,持續近20天的農民示威怒火進一步加劇印度執政者的困境。CNN相關報道稱,印度農民對新農業法案表示抗議,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法案摧毀了自己的生計。有來自北方邦的農民表示:「如果我們失去『最低支持價格』、沒有了這層保護,公司就可以很容易買斷我們的農產品,這會讓我們的處境更難。」在新德里抗議的農民拉克斯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表示:這就像大魚吃小魚,大商業集團將吃掉印度農民。

據印度「火線」網報道,近幾天不斷有卡車向抗議者運送大米、麵粉、蔬菜、白糖、茶葉等食物,最近一次甚至送來近十噸重的杏仁。旁遮普邦農民帕爾·辛格說:「這些食物不光來自印度,有的還來自英國和加拿大。我們不缺食物,我們的食物足夠維持幾個月。」據報道,這場曠日持久的農民抗議活動還得到來自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國印度裔錫克教群體的支持,他們在聚居區和印度使領館門前舉行示威活動。總部設在美國的「錫克教正義組織」甚至威脅稱,為支持農民,他們將「關閉」印度的一些領事館。莫迪政府的農業法案要改的是什麼?為何引起農民這麼大規模的反彈?事實上,莫迪政府要改的是印度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在維護社會公平和選舉因素推動下,印度歷屆政府在保護農民利益上也下了功夫,對印度農產品價格實行干預政策。為穩定糧食價格,保障低收入群體的糧食供給,凡印度政府控制的糧源,都從收購和銷售兩個環節控制價格。收購環節的控制價格稱為「最低支持價格」,銷售環節的控制價格稱為「中央統一定價」。最低支持價格」由農業部下屬的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委員會根據農民生產成本、國內外市場上的價格走勢、收穫季節間的價差、供需情況、「最低支持價格」對消費者的可能影響、國際市場情況、農業貿易周期、農產品與非農產品的貿易條款、農民及其耕畜的費用、種糧應獲利潤等因素研究確定,每年制定一次。中央控制的糧源分配銷售給各邦的價格由印度中央政府制定,具體由印度中央政府,以及消費者事務、食品和公共分配部共同確定,這個價格就是中央統一定價。這些舉措在維護農民利益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種統購統銷方式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發展。如滋生腐敗、出現貿易中間商等。據印度媒體分析,莫迪政府就是要去掉中間商,讓農民與市場直接聯繫。這些中間商已形成強大的遊說團體,他們經常豪賭農產品市場,農產品價格因此起伏不定,波動越來越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