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登菲爾特多管機關炮,一款很費射手的武器,笨重且不易瞄準

 在馬克沁機槍問世前,世界上研製機槍的設計師並不少,不少造型奇特的機槍問世。1873年,瑞典設計師Helge Palmcrantz獲得了一項機槍專利,隨後在倫敦工作的瑞典有錢老鄉們支持了他的設計,這些支持者有銀行家、鋼鐵生產商,不僅建立了生產工廠,還在倫敦開設了銷售處,在全世界許多地方巡迴展出這種被稱為諾登菲爾特(Nordenfelt gun)的多管槍炮。

本文之所以稱它是多管槍炮,是因為它涵蓋了常規的步槍口徑到1英寸口徑的多種版本,其中有槍也有炮,購買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用途選擇不同的口徑版本。

諾登菲爾特多管槍炮被一些人視為加特林機槍的翻版,不過是把原本轉膛結構改成平面結構,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那麼首先就來簡介一下這款武器的射擊原理。

與加特林機槍一樣,諾登菲爾特也採用重力供彈的方式,機槍有1~12管等多種槍管數量可選,如1英寸這樣的大口徑則只有1、2、4三種數量炮管的可選。在槍炮的右側有一根水平扇形運動的扳手結構,當頂部裝上彈斗時,射手向後扳動扳手帶動一體式的槍機向後滑動,同時打開對應的彈藥落入下方,以及向後壓縮撞針彈簧進入待髮狀態,向前運動90°時則推彈入膛,繼續向前則釋放撞針擊發,通過內部一套機械結構可以實現多槍管不同時間依次擊發。

這種設計好處就是可靠,哪怕擊發不成功也可以直接退出彈藥,並不影響下一輪射擊。在朴次茅斯的一次演示中,該槍用3分零3秒的時間發射了3000發子彈,一人專門負責搬動扳手射擊,其他人則負責不斷地給漏斗狀的彈匣頂部放入彈藥。

至少在19世紀70年代,該槍的射速優勢非常讓人感嘆,但也應該看到它的一些缺點。首先高射速其實是通過增加槍管以及讓一位膀子有力的射手來實現,這就是一個矛盾的地方,要想繼續增加射速就要繼續增加槍管,而增加的槍管又會給射手操作帶來負擔,畢竟所有動作都靠他手動操作,沒把子力氣是真不行,而且隨著口徑的增加相關結構更加厚重,操作起來也更費力。

槍炮的射擊也有一些問題,伺候一門諾典菲爾德槍炮至少需要3人,其中射手在右邊負責開火,同時他還要負責水平方向機,左邊一人負責垂直方向機,兩人各自都有一具機械瞄準具,一邊調整角度一邊射擊;另外的人員就是裝彈手,他只需要不停地往頂部彈斗里放入彈藥即可。這種人員組合非常考驗士兵的配合,操作不太方便。

需要說明的是,1英寸口徑的諾登菲爾特機關炮發射的是硬化尖端、黃銅外套的實心鋼彈,這是因為受到《聖彼得堡宣言》的限制,400克以下的彈藥不得具有爆炸性。

儘管如此,在那些支持者的運作下,諾登菲爾特槍炮還是在世界範圍內售出許多,一般陸軍裝備小口徑的機槍版本,海軍則更多裝備1英寸的機炮版本,用來對付小艇或來襲魚雷等目標。甲午海戰交戰雙方都有裝備,金陵機械局還曾引進並仿造。

諾登菲爾特多管槍炮並沒有旺盛幾年,因為很快馬克沁機槍出現,一下子就打破了平衡,以全新的技術優勢開闢了槍械自動化的新篇章,至於戰艦使用的小口徑速射炮,後來居上的法制37毫米5管轉管炮更具優勢,就連英國皇家海軍都大量裝備,諾登菲爾特多管槍炮就在19世紀末基本退出歷史,只不過是槍械自動化的過渡產品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