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中國搞對抗,能獲取到什麼樣的利益?

 


▲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記者 鄭偉彬)最近幾個月以來,中印邊境多次出現摩擦,兩國邊界問題再次成為焦點議題。為此,近日新京智庫就此舉辦了“‘龍象之爭’:如何破解中印僵局”專題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學者與會,共同探討中印邊境問題及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

與會專家認為,中印兩國的外交部、軍方人員接觸會談,著眼於危機的管製,避免事件的惡化;即使這些會談未能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但在窮盡所有外交手段之前,兩國不能輕易言戰。

中印溝通機製著眼於管控危機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孫興傑表示,兩國之間的溝通級別是可以上升的。如果旅長級不行就軍長級,軍長不行就防長,防長不行就國務委員或者更高級別,甚至最後的手段可能就是兩國領導人之間的直接溝通。

孫興傑認為實際上對印鬥爭也好,對美鬥爭也好,有一個前提或底線就是要用盡外交手段,不能輕易說打一下。如果沒有用盡外交手段,卻因為一線部隊的接觸摩擦而引起有限戰爭,這說明這個國家還是不夠成熟。

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龍興春認為,中印雙方現在幾次高層會晤以後,包括防長的會晤、外長的會晤,這些都是著眼於管控危機,不要讓事態繼續惡化,但這些會晤並沒有達成能夠解決問題、解決危機的共識。

龍興春認為,中印邊境問題最重要還是雙方高層要進行協商。這類問題隻要政治上做出戰略決斷,前線問題就比較好解決,前線討論的問題都是技術問題,關鍵還是在於雙方高層的意願。

中國周邊戰略環境若有變,印度可能會采取冒險行為

盡管雙方外交部和軍方人員進行了多次的溝通,但這些管控機製是否能避免中印邊境問題的惡化,與會專家認為這種風險不能完全排除。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與南亞合作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宗義指出,印度在邊界問題上所采取的政策是投機性的行為,並且是取決於中國周邊戰略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中美兩國的戰略競爭變化。如果中國在東部發生某些突發事件,不排除印度會在邊界地區采取某些冒險行為。

龍興春則指出,我們第一要立足和,第二不怕拖,第三準備打。中國是肯定不想跟任何人打仗,包括在台灣問題上,都是不想打的,但是必須準備打。立足和,我們還是積極爭取和平解決目前的僵局,我想印度國內主觀上也並沒有真的要跟中國打的意圖,印度其實心裏很清楚自己跟中國的差距,打仗對印度是很不利的。

不過,即便如此,龍興春還是強調我們要準備打。準備打就是防止中國被印度要挾、訛詐。印度覺得我們在台海這邊有問題,在跟美國對抗,這跟1962年的情況差不多,所以印度還想獲取其國力所達不到的、不應該得的利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還是得準備打,才能避免真打。

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淩勝利則認為,中印邊境問題的風險在增加,尤其是出現鳴槍之類的不好信號。同時,淩勝利認為中印邊境小規模的軍事摩擦可能會長期存在,但是如何防止這種大規模的局部武裝衝突,甚至是局部戰爭,應該是未來雙方都去做的。通過這幾次流血衝突,其實雙方可能都意識到了加強衝突預防、危機管控,包括對一線衝突的應急的預案,其實應該會做得很多。

淩勝利強調,大國之間這種摩擦衝突是難免的,但是大國之間其實是最怕打仗的,打仗都是要下很大的決心。對於局部衝突,大國領導人可能會有更方便的手段去進行第一時間的溝通。這個可能會防止戰略誤判,導致軍事衝突升級,所以我們既要對中印之間可能暴發的大規模軍事衝突保持警惕,同時也要通過雙方領導人之間的熱線、軍方的熱線等危機管控機製,避免把衝突無限升級。

這在中美關係中也是一樣。淩勝利表示,其實中美這些年的軍事摩擦也是越來越多,不僅中國人擔憂,美國人也擔憂,所以主動溝通製定一些空海規則、防空識別,包括熱線電話等,加強衝突預防和危機管控。所以,其實大國之間都是怕出現大規模軍事衝突。

淩勝利總結說,第一,大國間的摩擦不可避免,軍事衝突也是有很大可能性。第二,要不怕打,因為隻有不怕打,才能亮出你的戰略意誌;同時,還要加強邊境地方的力量存在。在大國爭端當中,土地爭端其實最後誰在實控情況占優,最後談判可能也會占優。這也是為什麼印度要不斷蠶食,想加強實控的優勢。所以我們要加強邊境的力量存在,包括加強一些有利地方的實際控製,這樣打,我們有準備;談,我們有底氣、也有牌。

淩勝利特別強調,由於現在自媒體和媒體報道越來越多,它可能很難成為一種“不存在的事實戰爭”。雙方的角力摩擦可能會長期存在,雙方可能會學得乖一點。比如摩擦有利時,就讓它摩擦;如果不利時,會借助一些公共輿論,這其實是一個政治、軍事和外交多種手段的博弈。這樣才能夠在長期的拉鋸中占據一個有利的位置,至於最終解決,其實雙方可能都沒有一個預期的時間期限。

編輯:柯銳 實習生:王雅晨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