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派|俄繼續部署“沃羅涅日”雷達,戰略“盾牌”日趨堅固

 俄加緊構建以地基戰略預警雷達和預警衛星為核心裝備的戰略預警係統,增強戰略預警能力。

據俄媒日前報道,俄空天軍航天兵戰略預警中心主任謝爾蓋·蘇奇科夫上校稱,俄武裝力量戰略預警係統到2030年將完全由“沃羅涅日”係列雷達組成。

蘇奇科夫稱,在此之前,應升級一係列在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和伊爾庫茨克州執行戰鬥值班的“沃羅涅日”雷達。此外,將在列寧格勒州將製造擁有改進戰術技術性能和增強抗幹擾保護的新設備。

“沃羅涅日”雷達是俄戰略預警係統的骨幹裝備。

一度出現漏洞的戰略預警係統

戰略預警係統是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為防禦突然襲擊尤其是核打擊,運用預警技術監視別國戰略進攻性武器活動態勢的綜合性警戒係統。隨著導彈技術的發展,現代戰爭的突然性大大增加,戰略預警係統的重要性也不斷凸顯,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保障安全和軍事戰略行動的重要保障。

既然戰略預警係統定位為戰略級別,那就和戰術的預警係統有區別,戰略預警係統主要針對的目標是對方的戰略級別的彈道導彈、轟炸機和巡航導彈,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在盡可能的距離發現上述戰略攻擊武器或平台,處理相關參數,通過通信光纜、微波和衛星等媒介將情報信息傳輸給戰略指揮機關,為國家決策層提供所需信息。

目前,戰略預警係統的探測手段主要包括戰略預警雷達、預警飛機(機載紅外探測器)、光電跟蹤監視係統和導彈預警衛星。戰略預警雷達通常分為地基和海基兩種,其中,地基戰略預警雷達是主力,但其受地球曲率的限製,隻能探測彈道導彈飛行的中段和再入段,對導彈上升段的預警能力不足。這個時候,預警飛機和預警衛星的作用就開始圖像,由於預警飛機和預警衛星尤其是衛星“站得高”,也“看得遠”,視野涵蓋範圍廣,可發現上升段的導彈。但由於目前高軌道的預警衛星傳感器主要是紅外探測係統,當導彈助推器燃燒完畢脫離後,預警衛星就難以跟蹤中段和再入段飛行的導彈。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低軌道預警衛星的發展,未來由高軌道和低軌道組成的天基預警體係也具備全程跟蹤監視能力。

地基戰略預警雷達是一國的戰略之眼,是保障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裝備。圖為蘇聯研製的“達裏亞爾”雷達。

所以,目前比較完善的戰略預警係統一般由戰略預警雷達、預警衛星、預警飛機及光學跟蹤監視等組成,預警衛星和預警雷達是主力,相互配合,以“接力”方式完成對導彈的探測和跟蹤。預警衛星主要負責導彈上升段的探測,戰略預警雷達和光學跟蹤監視係統則承擔中段、再入段的探測和跟蹤,為相關部門提供盡量長的預警時間。

地基戰略預警雷達的探測距離通常為1000千米-6000千米,也是戰略預警係統最早使用的探測手段。美國是最早研製地基戰略預警雷達的國家,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製,先後研製成功了代號為AN/FPS-49、AN/FPS-49的第一代戰略預警雷達,探測距離約5000千米,主要區別是前者采用單脈衝體製,後者脈衝多普雷體製。美國目前的主要遠程預警雷達型號是AN/FPS-115“鋪路爪”係列雷達及其升級版本(AN/FPS-132)。“鋪路爪”雷達主要采用雙麵陣天線,所有設備安裝在一座32米高的多層建築物內,工作頻率420~450兆赫,探測距離一般可達5000千米。美國目前在全世界共部署了6部“鋪路爪”雷達,其中美國本土3部,格陵蘭、英國各1部,基本滿足對全球主要方向的探測需要。

冷戰時期,美蘇激烈對抗,在武器領域追求“你有我也要有”,美國的導彈、轟炸機一直是蘇聯的心頭大患,為了盡可能早點發現來襲的美國核彈,蘇聯從60年代開始建設地基預警雷達,第一代地基戰略預警雷達“德涅斯特河”雷達在1970年投入使用,之後蘇聯又發展了改進型“德涅斯特河-M”、“第聶伯河”和“第聶伯河-M”、“道加瓦河”和“達裏亞爾”等雷達,這些雷達探測距離在2500千米-6000千米。

蘇聯解體後,作為繼承最多軍事遺產的俄羅斯也繼承了戰略預警係統的大部分設施,但蘇聯時期建設的地基戰略預警雷達不少建設在加盟國上,有些被拆,有些因為老化被放棄,這導致俄羅斯戰略反導預警體係支離破碎,在西方和西北方出現諸多預警漏洞,而且裝備服役時間過長,性能日顯落後,俄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資金對戰略預警係統進行更新。在2006年前,俄羅斯隻在白俄羅斯完成建設一部“伏爾加河”雷達,一定程度彌補了西麵的預警漏洞。

隨著“沃羅涅日”雷達數量的增多,俄地基戰略預警雷達實現了環狀閉合布防、全境有效覆蓋。

更強大的新戰略之眼

為了彌補戰略預警能力的不足,進入新世紀後,經濟大幅改善的俄羅斯開始研製新一代“沃羅涅日”係列戰略預警雷達。2006年,首部“沃羅涅日”-DM雷達在聖彼得堡的列赫圖西正式進行戰鬥值班狀態,拉開了俄地基戰略預警係統更新換代的序幕。

“沃羅涅日”是俄第三代大型相控陣反導預警雷達,也是俄反導預警網絡中的骨幹裝備。該雷達采用固態有源相控陣技術,基於開放式架構和模塊化設計理念,大幅提高了對目標的探測、跟蹤和分類能力。“沃羅涅日”係列雷達包括“沃羅涅日-M”、“沃羅涅日-DM”、“沃羅涅日-VP”等三個型號,M型和VP型均工作於米波波段,基本是同一型號,區別是VP型由6個大模塊組成,而M型隻有3個。與M型和VP型相比,DM型工作於分米波段,對目標的定位精度略高。

在製造生產方麵,該雷達采用工廠預製技術和開放式架構設計,具有降低研製成本和建造時間、縮減運維人員、便於現代化改造和快速部署等優勢。據稱,“沃羅涅日”雷達工程建設時間需要約1.5年,比之前的雷達大幅縮短,以往的戰略預警雷達建設工期需要5-9年。根據研究,由於采用了現代化的雷達設計和器件技術,“沃羅涅日”對彈道導彈目標的探測威力稍強於美國“鋪路爪”雷達。

“沃羅涅日”最大探測距離約6000千米。

“沃羅涅日”雷達自2006年正式列裝後,現已部署7部,分別為位於列寧格勒州、加裏寧格勒州、伊爾庫茨克州、奧倫堡州、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和阿爾泰邊疆區;位於科米共和國的俄羅斯導彈攻擊預警係統“沃羅涅日”雷達站曾計劃在2021年建成,但目前還沒有正式投入值班的消息。

俄國防部還計劃在摩爾曼斯克地區和塞瓦斯托波爾部署2座“沃羅涅日”雷達,在赫爾鬆海角部署一座“亞赫羅馬”雷達站,該雷達是“沃羅涅日”雷達的升級版本。經過多年建設,俄擁有10部地基戰略預警雷達,包括1部“道加瓦河”雷達、1部“達裏亞爾”雷達、1部“伏爾加河”雷達和7部“沃羅涅日”雷達,初步實現了環狀閉合布防、全境有效覆蓋、體係並網成軍。這些雷達最大探測距離超過5000千米,可對彈道導彈、巡航導彈、衛星,以及各種氣動目標進行實時跟蹤和精確定位,可為俄反導攔截力量提供20~30分鍾的預警時間。

除“沃羅涅日”雷達外,俄軍還計劃裝備4座“集裝箱”超視距雷達,分別部署在俄西部、東部、西北和南部戰略方向。這種雷達由巨型天線場由144根天線杆組成,整個天線場長1300米、寬200米,能在3000千米至6000千米距離上探測敵方導彈發射動態,同時還能遠距離發現戰機(包括隱身戰機)和巡航導彈行蹤。該雷達的特色是可發現地平線以外的目標,與“沃羅涅日”雷達可配合使用,一旦“集裝箱”超視距雷達探測到導彈發射動態,通過數據鏈將相關信息立即傳送至“沃羅涅日”雷達,後者迅速確定目標坐標,引導防空反導係統對來襲導彈進行攔截。

俄國防部此前表示,依托“集裝箱”和“沃羅涅日”等遠程雷達,俄軍將在邊境地區建起“全覆蓋式雷達場”。除了上述預警雷達,俄還正在發射名為“凍土”的導彈預警衛星,目前已經發射成功5顆,天基預警能力逐步恢複,進一步提升俄羅斯的戰略預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