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製導一擊必中,解放軍火箭炮射程400公裏,比導彈還強

 要說起我國的火箭炮,那可謂是門類眾多,從小到大一應俱全。那在我國眾多火箭炮中最強的是哪些呢?

首先,讓我們來從最廣為人所知的衛士-2火箭炮說起。衛士-2火箭炮實際上指的是一整套武器係統。這套武器係統由衛士-2火箭發射車、射擊指揮車和運輸裝填車等組成。連組成了最基本的作戰單位,一個火箭炮連裏包括一輛射擊指揮車、6-9輛火箭發射車,和同等數量的運輸裝填車,火箭彈配置數量為一輛發射車配備30~48發。

衛士2火箭炮以輪式卡車底盤作為運載平台,采用了六聯裝的方形貯存運輸發射箱,其配備的火箭彈可根據不同的戰場環境和需求,配備6種以上不同類型的戰鬥部。衛士2火箭炮也根據戰鬥部和彈體的不同分為四個型號:衛士2A/B/C/D。衛士2A和衛士2B型火箭炮射程都隻有200公裏,而衛士2C型火箭炮在增粗了彈徑後,射程達到了350公裏,已經可以從福建沿海發射,打擊台灣島的諸多目標。而最厲害的就是衛士2D型火箭炮,在經過彈體設計優化後,將射程提升到了400公裏,也使得衛士2D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款射程超過400公裏的火箭彈。

衛士-2是我國第一種能力壓部分短程彈道導彈的火箭炮,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對比一下聖甲蟲B彈道導彈。

“聖甲蟲B”作為前蘇聯設計製造的,一款單級固體火箭動力的短程彈道導彈,采用履帶式底盤和公路機動的方式發射;它的彈體重量高達2噸,但是射程卻隻有120公裏。無論是底盤通用性,快速反應能力,射程還是精準度,作為彈道導彈的聖甲蟲B都遠不如衛士2型火箭炮。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精準地看出,衛士2型火箭炮確實能夠超越部分的短程彈道導彈,正式拉開了我國的火箭炮在性能上超越導彈的序幕。

而且衛士家族也不止有衛士2型火箭炮一根獨苗。衛士64作為衛士家族最新的火箭炮,雖然其名聲遠不如衛士2,但是其在性能上相較於衛士2有了更進一步的飛躍。在2015年7月的《福建日報》上,首次有報導披露了新型衛士64火箭炮(WS-64),該火箭炮是世界首款地對海反艦火箭炮,一經公布就震撼了全球。

我們都知道,傳統火箭炮是一種麵殺傷的非製導武器,透過投射大量較便宜的低製導性或者無製導能力的彈藥,給予敵人以瞬間的範圍殺傷,多用於摧毀地方物資堆放,重要節點和兵力聚集的靜態場所。然而衛士64型卻與眾不同,其作為一種近海部署的、麵殺傷的、反艦,反船團的武器,是世界上首款使用慣性加衛星定位、被動雷達的綜合性導引火箭炮。

到了這一地步,衛士64已經很難分別其究竟是火箭還是導彈,我們至少可以推斷其彈藥有一定的電腦化精確製導能力,在這一基礎上,即便其命中率和抗幹擾能力低於傳統的反艦導彈,但還是有遠高於傳統拋射式火箭彈的命中率,加上較為便宜的彈藥(相較於傳統反艦導彈的價格而言)提供密集火網,讓裝備這種火箭彈的國家獲得一種海岸200公裏區域拒止能力。

也就是說,一些中小規模的國家隻需要裝備幾個編製單位的WS-64火箭炮係統,就能夠有效的威懾和打擊敵國海軍,或封鎖重要海峽,譬如伊朗,就可以借此來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其還可以配合衛士3型時代就已經問世的火箭推進魚雷還能在接收到目標資訊狀況下攻擊潛艇,在可見的未來,衛士火箭炮還會發展出能夠發射小型無人機的火箭彈,直接打出一片無人機海,進行電子支援,幹擾作戰。

在製導係統上,WS-64火箭炮采用衛星與雷達雙模式中繼製導,即可以兼容美國的GPS,也可以兼容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在采用雙製導模式的時候,其末端誤差可以保證小於30米,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在末端采用雷達末端導引,在開啟末製導時,甚至可以保證末端誤差小於10米。在WS-64火箭炮正式推出後,有大量中小國家問詢,可惜由於整套體係龐雜,並且價格高昂,到目前為止並未有正式訂單。但不得不說,這樣一種武器係統對於中小國家而言相當於解決了對海防禦的有無問題,能讓較強大的對手重新評估戰爭取勝代價,成為一種談判桌上的籌碼。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觀察到,衛士係列發展到今天,譜係之全麵,性能之強悍已經完全可以自成一支代替傳統短程彈道導彈的家族力量。然而衛士係列到目前為止還都麵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受限於有限的彈徑,其家族配套的彈種都不能攜帶重型戰鬥部。

衛士2D的彈徑隻有400mm,衛士64的彈徑更是隻有302mm,這樣的彈徑一般而言隻能對標大型防空導彈,而衛士係列的火箭彈戰鬥部重量確實也和防空導彈相差無幾,這極大地限製了衛士係列的戰鬥力發揮。

但這個問題並非不能解決,神鷹400火箭炮就給出了一個解決思路。既然受限於彈徑原因而無法布置大型戰鬥部,那加粗彈徑就可以簡單粗暴地解決這個問題。

神鷹400製導火箭炮,作為我國最新研製的,地對地遠程打擊的火箭炮係統,它的彈徑相較於衛士係列得到了極大地加粗,以至於它在初次亮相時因為發射箱體太大而被誤認為是HQ16的家族一員。

受限於我國商務部導彈外貿協議限製,神鷹400的射程被限製在了280公裏,但美方在評估整彈的尺寸和推進劑與戰鬥部情況後,對此預測說,這種新型的遠程火箭炮係統因為其火箭彈采用了慣性導航+主動雷達製導係統,因此射擊精度更高。其最大精確射程粗估將會達到約350-420公裏。此外它還可以配置一種重達480kg的重型高爆戰鬥部,用於打擊大規模集結的敵方部隊。

當然,神鷹400作為我國第一次向這個尺寸的火箭彈探索的實驗性產物,其本身還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

所以,在神鷹400推出僅僅兩年之後,更新一代的火箭彈就亮相在了珠海航展上,那就是火龍480火箭炮,兼具長射程,大戰鬥部,高精度的三大優點,展現了我國火箭彈設計製造能力的最高標準。

火龍480是一種射程超過480公裏的火箭彈,它的彈徑粗達480mm,彈長也有足足8米。別看它有著導彈的身形,但是它實際上還是正統的火箭彈。作為和火龍480匹配的AR3自行火箭炮係統。其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多管火箭炮係統之一,AR3型370/300mm口徑的火箭炮武器係統具有遠射程、大威力、高精度、機動性強等特點。

而在AR3配備的多種火箭彈中,"火龍"480無疑是最具強大的一個。火龍480的射程達到480千米,末端精度被保證在50米以內。該數據已全麵超過了著名的俄製"飛毛腿"B彈道導彈,甚至比火星-6導彈在指標上都更高一籌。

480毫米火箭彈在過去,無論是采用無控製舵麵或者簡單控製舵麵來進行飛行姿態穩定、其原理都是利用發動機和彈翼所產生的偏心力矩,來實現自旋穩定。而"火龍"480為了確保中段精確的飛行姿態控製,選擇了新型穩定模式,這就迫使研製團隊從頭開始摸索新型穩定模式下的姿態控製方案。這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科學發展上的突破。

在製導方式上,“火龍”480更是采用了先進的衛星-慣導聯合製導方式,因為有衛星製導加持,所以火龍480的戰鬥部引信在常見的延時和慣性之外,還加上針對集群目標的"近炸"模式。

在目前,GPS係統的民用碼還被開放給全世界免費使用,但GPS衛星因為設計年代原因,其高度誤差較大,因此火龍480還通過更加精確地末端控製方式確保戰鬥部爆炸高度數據的準確性。同時,為了提升我國火箭彈的精度,“火龍”480A還采用了“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在該類彈藥在發射前進行"衛星日曆"的裝定,可以有效的將火炮位置和目標位置信息等諸元提前預製好,再輸入到製導組件中。

在這一基礎上,我國又開發了末端也能攜帶製導元件的神龍480超級火箭炮。其在火龍480的成熟彈體上進一步改進了末端製導模式,安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負責末端照射和增強對移動目標的跟蹤能力。這使得該火箭炮具備了精確打擊移動目標的能力,在480公裏的最大射程與480kg戰鬥部的加持下,毫無疑問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火箭炮。

不過在這裏還有一個疑問亟待解答,我國在進入新千年之後,發展了數量龐雜的,種類豐富的,門類繁多的超遠程火箭炮,這些火箭炮性能上都要優於我國現役的火箭炮,但是這些更先進的火箭炮卻都沒有裝備解放軍,這又是什麼原因?

原因是這樣的,對於廉價的遠程火箭炮而言,譬如衛士-2A,射程很遠但是精度很差,而且對於陸軍而言,太長射程的火箭炮會超出本級部隊偵察掌控範圍,對於這種連後效都觀察不到的武器我軍一向是不感興趣的,這也是大國陸軍的共識。正規軍隊都明白,炮兵的射程夠用就好,更遠的射程有導彈和空軍負責,不需要陸軍越權管理。也正因為如此,隻有缺乏更遠的打擊手段的小國才喜歡射程幾百公裏的火箭炮。

在上個世紀,我軍一個師的偵察範圍在展開後隻有四五十公裏,即便是極限偵察範圍也隻有七八十公裏,實際的打擊縱深能到20公裏就很不錯,對於更遠的目標陸軍即沒有能力也不需要去操心。我國仿製蘇式122毫米40管火箭炮,長期使用射程20公裏的標準彈,而增程型的40公裏級火箭彈雖然研製年代較早,但由於以上原因而遲遲未能裝備,直到本世紀初大約2005年,也就是我陸軍的偵查範圍得到新一輪擴張後,我軍才將122毫米40公裏火箭炮裝備到部隊,這也是我軍為何不裝備更遠射程的火箭炮的一個例證。

在90年代,我國的集團軍火力縱深可以達到70公裏,所以我們裝備了仿造俄羅斯冰雹的射程70公裏的03火箭炮。在我國軍改前後,由於我們的集團軍從編製開始進行了徹底的改革和重整,在新技術和新式作戰裝備的加持下,偵察和火力縱深覆蓋範圍都有了大幅度增長,可以延伸到一百公裏以上,所以我們裝備了射程可以達到150公裏的03A式遠程火箭炮。

現在,我們集團軍的偵察與火力縱深範圍已經延長到了200-300公裏之間,這是因為我們集團軍裝備了更先進的中型偵察無人機,還能夠獲得海空聯合作戰下新戰場的情報支持,所以我們剛剛才裝備了射程達到300公裏的新一代PCH191遠程火箭炮。

PCH191型遠程火箭炮的300多公裏的最大射程,相比陸軍之前裝備的03A式遠程火箭炮的150km最大射程遠了一倍多,足以滿足陸軍如今的火力打擊需求。而對於更遠的目標,讓火箭軍的巡航導彈與彈道導彈、空軍的轟炸機與戰鬥轟炸機進行打擊,反而是更好也更具備性價比的選擇。至於專供出口的,射程可以達到四百公裏以上甚至是五百公裏的火箭炮,綜合使用費用雖然會略低於常規戰術彈道導彈,但卻在打擊效果上遠低於空軍與火箭軍配合的完整體係下的遠距火力。這樣的火箭炮隻對於那些超遠程火力打擊體係不完整的國家才有重要的意義,譬如非洲,東歐和中東國家,他們在采購中國遠程火箭炮時都是把其當成鎮國重器,當成戰略武器來看待,這在使用方式與作戰定位上與傳統的火箭炮都已經完全不在一個層麵上了。

但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國又不直接出口導彈,而是要把火箭彈的射程增加到非常長的地步呢?

因為現在在國際通行的《導彈技術控製公約》規定,軍火外貿禁止出口最大射程超過300公裏,有效載荷超過500公斤的導彈。即便是俄羅斯這種軍火外貿市場上的流氓國家,都會遵守這個條例而把射程更長的伊斯坎德爾導彈縮減到300公裏射程以下。而我國雖然沒有直接參加這個導彈技術控製公約,但商務部考慮到這是國際通行慣例,因此也將很多外貿型導彈都把射程限製在280公裏,比如M20導彈和CM401導彈,這兩款正統的戰術彈道導彈本應有600-800公裏射程,但是都因為一紙禁令被限製在了290公裏。

但是遠程火箭炮卻不屬於導彈的範疇,中國的外貿型火箭炮射程明顯超過很多外貿型導彈,通過這種方式繞開國際禁令的限製使得這些火箭炮很能得到中小國家的青睞。所以很多國家進口中國的遠程火箭炮,當做戰略武器來使用。而後期的超級火箭炮,譬如打得精準的神龍480,不被解放軍正式采購的原因也是因為我國已經有了大量的戰略打擊武器了。

用火箭彈來維持戰略打擊能力的這種超能力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是雪中送炭,但是對於中國來說,基本是不需要的冗餘打擊火力。在我國已經有長劍係列和東風係列的短程,中程,多梯次,高密度,多形式的火力打擊網絡的情況下,這些火箭彈的定位對於我國自己而言毫無疑問的是極為尷尬的。

自用型的火箭炮已經能滿足我國陸軍的需求,而超過自用型火箭炮打擊範圍的地方,也完全可以使用其他打擊手段來解決,而沒有必要再裝備一款和火箭炮配套使用的新型超大號的火箭彈。

綜上所述,我國在進入新世紀後,軍事力量蓬勃發展,科研實力也大幅增強。在軍事工業共同體與科研共同體的共同連接共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才能讓我國設計製造出一係列超出規製標準的火箭彈,成功模糊了火箭彈與導彈的差別,甚至讓遠程火箭彈具備了比傳統的近程彈道導彈更好的打擊效果和性價比,也具備了比遠程巡飛彈更好的突防率,甚至在殺傷效率上都有充足的保證。

這足以說明我國在軍事領域的各個方麵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並且對未來發展方向也先行一步,占據了曆史的製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