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承諾不會大規模擴充核武!僅靠提升核武器質量,真的夠用嗎?

 近幾個月,中國核力量的未來發展情況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先是去年下半年,有關中國西北地區一連串的“風力發電站”衛星照片,引發了外界關於“中國新建大批核導彈發射井”的討論;後有這幾天,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合法核武器國家有關“限製核軍備問題”的聯合聲明。再加上更早一段時間,某“重量級媒體人物”建議“中國應考慮擁有1000枚核彈頭”的言論。不誇張地說,中國核力量的情況和發展前景,無疑是未來影響世界軍備力量對比與核國家地位變動的一大變數。

日前,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傅聰表示,“中國沒有大規模擴核計劃,但會更新核武庫”,此事值得著重探討一番。多年來,外界始終猜測中國的核力量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很有限,甚至有分析認為,中國是五大合法擁核國家中,核武器規模最小的一個。應該承認的是,由於核武器技術起步最晚,加上國內經濟實力一度不濟,中國在核武器領域的發展戰略確實非常低調。

冷戰結束後,五大合法擁核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正式停止了所有核試驗,乃至基本停止了核武器與核彈頭方麵的大部分投入。一般認為,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相繼實現了原子彈、核彈頭小型化和氫彈技術的突破,在冷戰後期攻克了中子彈和電子脈衝彈等技術。但是在戰鬥部方麵的進步,尤其是在投送工具領域,中國的技術發展顯得稍微緩慢了一些,特別是發展體積小、射程遠、投送便利的固體戰略導彈方麵,中國曾一度落後於美、蘇、英、法諸國。這也是冷戰以來,中國的核力量發展水平長期不為外界關注的原因之一。

不過,隨著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經濟的快速進步和相關技術的發展,以往在核武器方麵“有彈無槍”或“彈強槍弱”的問題,總算開始得到解決。同時,受經濟實力的限製而難以擴展核武庫規模的情況,也在國家整體發展的大背景下,終於出現了極大的變化。

從這幾年的東風-5B、東風-31AG和東風-41等新式和改良型洲際導彈的頻繁現身來看,這些導彈普遍具備了多彈頭分導投送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核武庫規模已經不能用20~30年前、以單彈頭投送為主的東風-5早期型作為參考。回想2019年的16輛東風-41洲際導彈發射車參與閱兵,如果以一枚導彈可攜帶10個分導彈頭來算,就意味著160枚彈頭的投送實力,這顯然與3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不誇張地說,如今的中國核武庫在“槍”這一領域上,已基本沒有什麼問題,那在“彈”的方麵就需要跟上了,偶爾在核彈頭數量上玩一玩模糊性政策,顯然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考慮到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均已基本不亞於美俄兩國,核武庫的絕對規模其實已經不是唯一的底氣和衡量標準了。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斷地提升核武庫的質量,顯然比盲目擴充數量要更加明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