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不妙?德國政壇發生“地震”;日本找美國麻煩;印度工廠爆炸

 每天三五分鍾,了解國際局勢,今天是1月2日,元旦節的第二天,關於美日德印,有這麼3件事值得注意。

第一件事,德國政壇發生地震,外長貝爾伯克與德國總理朔爾茨“唱反調”。德國之聲認為,對德國而言,當務之急是摒棄分歧、對外保持整齊劃一的姿態,而不是“各說各的”。

具體的分歧,表現在德國外長貝爾伯克、防長蘭布雷希特與朔爾茨的意見不一上。

貝爾伯克,德國綠黨的元老級人物,年紀不大,話語權卻不可小覷。無論是對華還是對俄,這位新德國外長的措辭都很強硬,比如嚷嚷著“必須對華更加強硬”。

問題在於,貝爾伯克的所謂“強硬”,在德國企業和民眾看來,有時候就是自找麻煩——德國的確對俄羅斯亮劍了,結果是什麼?

天然氣價格大漲、美國趁火打劫、德國民眾被凍得瑟瑟發抖、普京對歐盟亮出核威懾……

即便美國及時雪中送炭、美國能源商願意犧牲利益,天然氣運輸船大老遠地跑過來,運費可不低。再說了,指望美企為德國和歐盟利益買單,豈不是異想天開?

這幾天,價格飆升的歐盟天然氣,的確降價了,但與普京給歐盟“斷氣”之前相比,仍然高得離譜。對此,德國民眾倍感不滿,首當其衝的就是貝爾伯克。

另一方麵,德國企業也對貝爾伯克發出了警告。不少德企強調,默克爾的對華戰略應該得到延續,德國應該與中方互相尊重、互利共贏,而不是倒向美國。

給朔爾茨添堵的,還有德國防長蘭布雷希特。

俄烏衝突升級後,蘭布雷希特來到了東歐,並對普京發出了強硬的信號。蘭布雷希特呼籲歐盟和北約成員“聯手對俄施壓”,因為絕不能讓北約被俄羅斯號令。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幕:俄羅斯對歐盟減少天然氣供應後,深感不安的朔爾茨,選擇了緊急致電普京,但貝爾伯克、蘭布雷希特卻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一個接一個地對俄羅斯撂狠話。

德國政壇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麵,主要有兩個原因。

1,與默克爾相比,朔爾茨的影響力還不夠大,畢竟剛執掌德國。

2,現在的德國政府,是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聯合組閣的,沒有分歧才怪了。綠黨一直強調,美國是德國的盟友,而非中俄,但朔爾茨所在的社民黨,卻想推行積極、務實的對外戰略。

就這樣,貝爾伯格、蘭布雷希特底氣大增,朔爾茨卻隻能長歎一口氣。

第二件事,日本找美國麻煩。2日這天,日本頗為不滿地表示,日前,部署在衝繩的美軍,又新增了235名確診者,請注意關鍵詞,新增,而不是累計確診。

在這之前,已經有200多名美軍感染了新冠病毒,地點都在琉球。

岸田文雄對美軍發出了警告,琉球民眾也在呼籲美軍主動接受隔離,而不是走上街頭給琉球添麻煩。

日本強調,對於美軍“不聽勸告”的所作所為,日本表示強烈抗議和不滿。

出人意料的是,這一次,美國居然選擇了聽日本的勸告。美國軍方表示,此後,進入日本之前,美軍都必須進行核酸檢測,隻有在確認無恙的情況下,美軍才可以進入日本。

在美國主動讓步之前,美軍從不把日本的警告當回事——日本也不敢阻攔美軍。最後的結果就是,美軍強闖日本,但日本政客卻敢怒不敢言,與美軍一塊抵達日本的,還有變異毒株。

當然了,從美軍士兵集體感染新冠、琉球民眾倍感頭疼來看,待在琉球的美軍,並沒有接受隔離。如若不然,新增確診者怎可能超過200?

表麵上看,白宮稱呼日本為盟友,但實際上,在美國看來,日本不過就是橋頭堡而已。

第三件事,印度工廠發生爆炸。1月2日,印度表示,地處泰米爾納德邦的某個工廠,突然發生了火災,然後引起了爆炸,至少4人當場被炸身亡,此外還有2人重傷。

爆炸發生後,印度工廠在頃刻間被摧毀,人們能看到的隻剩下廢墟。

當下,印度警方仍在調查具體的爆炸原因,暫時還不清楚是否與武裝分子有關。

此前,在印控克什米爾,印軍士兵曾突然遭遇過埋伏,然後被早有準備的武裝分子,給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交戰的結果是,印軍被全部殲滅,但武裝分子卻跑了。

另一方麵,寒冬之下,印度疫情也在迅速反彈,雖然印度公布的單日新增確診者隻有2萬多,但世界都知道,印度的真實情況,絕對比看上去糟糕多了。

一連串的鬧劇都在證實,距離世界大國,印度仍然還有很長的距離。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接下來多長點心吧,新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