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有成員互相猜忌,外有美俄虎視眈眈,美媒稱歐盟正麵臨分裂

 歐盟成立初衷是為了增強歐洲國家對彼此的了解,希冀以集體的力量共同應對美國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近30年的時間裏歐盟確實在發展歐洲經濟、削弱美國影響等議題上取得了不少進展。隻可惜,隨著歐盟成員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差距不斷拉大,成員間的矛盾愈發尖銳。

近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歐盟麵臨內外分裂”的文章。這篇文章從歐盟麵臨的內外矛盾進行分析,得出了歐盟已呈現出“分崩離析”之勢。

歐盟的內部矛盾,主要體現在氣候變暖、法治、政治不穩定等問題上麵。

先說氣候問題,由於歐盟一直倡導減輕碳排放、控製全球氣候變暖,於是在其內部對於天然氣和核能是否屬於清潔能源發生了爭議。

以德國、奧地利為代表的國家認為,核電技術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且危險係數非常高,一旦爆發將給所在國及其周邊國家帶來巨大災難。德國之所以會這麼說,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國核電站的選址一般臨近他國邊境,如法國的卡特農核電站靠近盧森堡、舒茲核電戰毗鄰比利時。

法國人當然知道德國打的什麼算盤,於是堅稱核能屬於綠色能源。要知道法國目前約70%的用電來自核電站。一旦核能被摘掉綠色能源的帽子,法國今後需要承擔更多的減排任務,對其經濟發展非常不利。於是,德法兩國在該問題上吵得不可開交。

然後是法治,歐盟有關條款規定,各成員國必須遵守歐盟法律和貿易規則,其本國法律與歐盟法律不得抵觸。

隻是,每個成員的具體國情和現實利益不一致,部分成員國為了本國利益逐步奉行“成員國法高於歐盟規則”。比如去年10月,波蘭憲法法院的一項裁定顯示,當歐盟規則與波蘭法律出現抵觸情況時,前者不再享有優先位置。

當時,該裁定一出頓時引起轟動,歐委會、歐議會紛紛譴責波蘭單方麵的行為,並以停發經濟援助為由威脅波蘭。

最後是政治不穩定,這幾乎是所有組織都會麵臨的問題。歐盟與北約作為歐洲代表性組織,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不過相較於後者,歐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缺少一個強有力的主導者,很多事項必須經過曠日持久的商討才能通過。

就以當前的情況來講,法國總統馬克龍忙著為不久後的大選做準備。德國總理朔爾茨剛上任不久,加之德國現任政府由三個黨派聯合組建而成,很多事件朔爾茨發揮不了決定性作用。

由此帶來的問題是,盡管有歐理會、歐委會和歐議會撐著,但歐盟隻要遇到重大問題,若沒有法德等國的參與,很難做出實質性決議。

當然,上述矛盾隻是歐盟眾多矛盾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歐盟在經濟援助發放、難民管控等問題上也常常互相攻伐。

歐盟的矛盾,不僅局限於內部,外部也不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與英美和俄羅斯的關係。

“英國脫歐”對歐盟的打擊可謂是致命性的,擊碎了歐盟“牢不可破”的誓言。另外,如何處理與美俄的關係,一直是歐盟頭疼的問題。

歐盟主要成員法國和德國一向主張“歐洲自主”,力圖使歐洲擺脫美國的控製,做到歐洲事歐洲人做主。

然而在波蘭、立陶宛等國看來,他們非但不希望美國將軍事力量撤出,反而花重金邀請美國在其境內駐軍,目的是想借美國的勢力對付俄羅斯。

無法擺脫的可不隻是美國,俄羅斯也被歐盟視為揮之不去的陰霾,通過歐盟諸國近期處理烏克蘭危機時的表現就可以看出。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歐盟整體對俄敵意較大,但就如何處理與俄羅斯的關係各國的態度截然不同。

以法德為首的國家認為,歐盟可以跟著美國圍堵俄羅斯,可隻能采取除軍事幹預以外的諸如經濟製裁、輿論戰等手段,避免歐洲成為大國角逐的戰場。

而以立陶宛、波蘭為代表的國家認為,北約應該維持對俄羅斯的強硬態度,可以采用一切手段,如在烏克蘭問題上立陶宛和波蘭更傾向於軍事威懾。

歐盟內部矛盾叢叢是毋庸置疑的事,不過其正麵臨分裂更多的還是美國人的觀點,其中或許跟歐盟與北約搶奪影響力有關。從歐洲整體發展利益角度看,歐盟存續可有效製衡北約,以免歐洲成為美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