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艦速度還要加快,一年下水一個法國海軍,5年總量過400萬噸!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過去曾經談到過,當今全球真正有像樣“海軍”的 ,其實從來沒有超過40家。而衡量一支海軍實力的強弱,除了看其水上水下的總噸位外,還能運用另外一個指標當做基本的衡量單位,這就是當今的法國海軍。為什麼拿當今的法國海軍為一個標準的國際海軍單位呢?這就在於法國海軍的配套要素比較齊全,核動力航母、核動力潛艇和現代驅護艦、補給艦和兩棲攻擊艦一樣不少;而且法國到目前仍然認為自家是一個可以在全球部署的海上強國,因此拿他當做基本衡量單位再合適不過。如果某國的海軍總噸位弱於法國海軍,或者在綜合配套上有明顯缺陷和短板,那麼不要再自稱自己是全球海上強國,甚至連區域性的海上強國都困難。而如果是艦隊總規模明顯大於法國海軍,艦種配套也一樣不少,那麼就可以算算,

自家的海軍總實力到底是相當於幾個法國海軍。也就是估量一下自家到底有幾斤幾兩。當然這裏的一斤,就有一個法國海軍單位。如果換成噸位標準。那麼法國海軍目前就是標準的30萬噸級。全球真正超過這個噸位的,同時艦種配套又齊全的,屈指可數。也就是有資格把法國海軍當基本單位來衡量自己的,其實全球就是兩家。其餘的即使紙麵上的噸位總量可以比法國海軍的30萬噸級稍微大一些,但是綜合配套卻未必有法國海軍那麼完整。比如沒有航母,更沒有戰略核潛艇之類;有的航母和核潛艇都具備,卻沒有像樣的兩棲攻擊艦。因此大多數都沒有把法國海軍當做基本比較對象的完整實力。而超級大國海軍卻完全不同,簡單來說,超級大國海軍的紙麵實力,仍然有12個甚至是13個法國海軍單位。如果一個單位是30萬噸,

那麼超級大國海軍目前的總噸位有400萬噸上下是符合實際的。況且超級大國海軍目前有11個名義上的航母作戰群。先不說實際能同時遠洋部署幾個,起碼配套的壇壇罐罐還是擺在家裏的;而且最小的尼米茲級航母的實際噸位也有戴高樂級航母噸位的2倍以上,因此說有12到13個法國海軍單位還是實至名歸的。那麼隨時可以調度的海軍單位,也就是目前還活躍的,則日常維持4個左右的法國海軍單位,另外八九個都處於在港停滯狀態。那麼另外一家,目前到底有幾個法國海軍單位呢?如果單純從現有噸位數字來,已經有8個以上的法國海軍單位,而且其中基本沒有需要退役的老艦;如果必要時,這8個海軍單位可以全部壓上去,這是超級大國目前都沒有的艦齡優勢。但這裏麵也有明顯缺項,也就是大型海上航空平台的總量明顯不足。這個缺項,如果在本土周邊,

則可以用其他武器係統,比如超級ASBM和強大的陸基空軍充分彌補。因此在本土周邊島鏈內外,就算是超級大國海軍包括其仆從,把全部可以激活的海軍單位一起壓上來都不怕。但是一旦脫離本土到了全球大洋上,則很難發揮8個海軍單位的實力,能正常發揮4到5個遠洋單位就是極限。這說明大型海上航空平台的建設必須加快。過去曾經不止一次地談到。擁有300萬噸級是進入全球化大海軍的門檻,而當前正在逐步接近這個門檻,但必須再發展到400萬噸級才是絕對立於不敗之地的真正實力體現。過去一段時間,年下水速度已經相當可觀,出現過年下水10艘神盾大艦,遠遠超過超級大國在冷戰高峰年代一年下水6艘神盾的最高紀錄。而年下水噸位也首次達到了24萬噸的級別,已經等於一年下水一支意大利海軍的總規模,當然這都是水麵上可以看到的,如果加上水下的,

則已經接近一年下水一個法國海軍單位了。下水高峰2到3年後,自然是服役高峰。那麼到這裏就完了嗎,還遠遠不夠!畢竟距離400萬噸級的基本要求,還有不小的距離。實際上今後5年,完全有條件再次每年下水一個標準的法國海軍單位。也就是達到甚至超越30萬噸級,則5年就可以和超級大國海軍的全部紙麵總實力基本看齊。而現有的條件,又是超級大國方麵都不可望其項背的。比如目前全球10萬噸級以上的船台或者幹船塢,一共隻有不到75個,但是有59個(也有說法是62個)都在一家範圍內,而這些船台或者幹船塢,都有緊急情況下用來生產超級航空艦艇的能力。豈不是一次性就可以下水59艘超級航空大艦?當然在非戰爭情況下,生產大艦主要還是有資質的軍品船廠。目前超級大國隻有紐波特紐斯一個深塢,最多可以同時生產2艘福特級。

而另外一家可以生產類似福特級的深塢,至少有7到8個,這就完全沒法對比了。第二點,大規模造大艦和維持大海軍必須要有經濟基礎,在這方麵兩家僅僅看紙麵預算,已經不相上下。超級大國海軍,其一家每年的軍費預算就高達2200億美元,但是其中可以單獨拿出來,每年造新艦的費用隻有200億!由此可見超級大國海軍的舊艦艇吃掉了大多數新預算。實際上另外一家,每年新造艦預算已經高於這個200億美元。何況兩家的噸位造艦價格差距在3倍以上!等於說超級大國如果每造一個標準噸的新艦,造價是20萬美元的話,那麼對麵每造1噸新艦,平均絕不會超過7萬美元!明白了這一點,就明白了為何超級大國每年海軍的軍費多幾倍,而每年能下水的新艦卻又少了一倍有餘了。如果按照每個標準噸新艦的隻需要7萬美元,那麼再造150萬噸,也就是5個法國海軍單位,隻需要1050億美元,

況且是分五年列支,每年隻有200多億。看似不少,其實不多。因為僅僅國際大宗商品,比如原油和T礦石等的一個價格起落周期,為此多花的外彙就是好幾個1000億了。全球最大原材料消費國,為何無法控製價格?說到底還是超級航空大艦沒有定期“巡視”這些原產地。因此建立一支400萬噸級的大海軍,不僅僅是海軍的問題,而是會影響到每個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既然產能不是問題、預算不是問題,那麼似乎最卡殼的是人才梯隊的建設。造艦速度的暫時減速,關鍵就是配套的人才能否快速到位。不過今後5年,這個問題也不大;畢竟今後隻是在高端海軍技術全麵成熟的基礎上的數量擴張,在目前種子團隊快速裂變增殖式的培養下,人才梯隊也會全麵滿足需求。因此不用等太久,這顆水行星將歡迎600年之後的王者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