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當初技術凍結的殲-11D戰機,是否會得到重啟

 【軍武次位麵】作者:樂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產殲-11D戰鬥機重新發展,可能已經小批量生產”的消息,開始在網絡上有一定流傳。使得這款曾經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受到民間很大期待的三代半單座型戰鬥機,在消失數年之後,似乎又有重新獲得空軍青睞,成功量產的一絲可能。

▲當年曇花一現的殲-11D再起波瀾

所謂殲-11D,是國內當時在殲-11B基礎上,進一步搭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先進航電設備,而來的一款三代半戰鬥機。其與目前量產的殲-16最大的不同在於,殲-11D延續了殲-11B的單座設計,實際上是一款更專注於對空作戰的型號。相比之下,殲-16則與殲-11B的雙座教練型殲-11BS,有更深的技術淵源,雖然與殲-11D在表麵上都是多用途戰鬥機,但更加傾向於對海、對地攻擊。

▲殲-16是雙座戰鬥機

在早年國內規劃中,殲-11D將與殲-16配合使用,實現一型對空,一型對地、對海攻擊的模式,高度通用的零件和維護、訓練設備,也有助於降低使用成本。但後來由於殲-16發展比較順利,同時殲-16與殲-11D存在極大重合,殲-11D的發展又稍晚於殲-16,在2015年前後才出現在世人眼中。使得空軍最終選擇從俄羅斯購進24架,同樣是單座型多用途戰鬥機的蘇-35作為過渡,而殲-11D在經過少量試飛,引起一定關注之後最終技術凍結。

▲蘇-35的引進是殲-11D被凍結的直接原因

就目前來看,國產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的生產非常順利,目前服役規模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而殲-11D最主要的對空作戰能力,無論如何也達不到殲-20的高度,實際上已沒有用武之地。此外,殲-16作為一款雙座型多用途戰鬥機,執行對地、對海作戰時,無疑比殲-11D更加得心應手。實際上,目前國際上公認最頂尖的三款多用途重型戰鬥機:俄羅斯蘇-35、美國F-15EX,中國殲-16中,隻有俄羅斯蘇-35是一款單座戰鬥機。

▲F-15EX也正在生產

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俄羅斯空天軍希望在蘇-57成熟並量產之前,由蘇-35挑起空防的大梁。而中國空軍和美國空軍,都各自有重型隱身戰鬥機,對於三代半戰鬥機的對空作戰需求很小。反而由於隱身戰鬥機一般不會外掛武器,導致載彈量較小,對F-15EX、殲-16這種載彈量較大,對地、對海攻擊能力優異的三代半多用途戰鬥機有很大需求。更何況殲-11D本身就已封存多年,技術發展也出現明顯斷層,在這種情況下,量產殲-11D的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

▲蘇-57的延誤造就了蘇-35在俄羅斯空天軍的高度

事實上,目前一般認為殲-11D雖然不幸夭折,但作為殲-11B的後續衍生型號,整體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三代半的高度,完全可以作為殲-11B的技術改進標杆,也就是此前出現,被民間稱為“殲-11BG”型號的技術來源。因此,目前民間流傳的 “殲-11D可能已經小批量生產”的消息,恐怕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目前空軍對殲-11B的改進已經走上正軌,這種達到三代半,或者說準三代半水平的殲-11B衍生型號,在某種程度上被當成是“新生產的殲-11D”。對於國內曾花費不少資源,甚至一度引起較大期望的殲-11D而言,這並不是一個令人失望的結局。

▲殲-11B的後續改進是毫無疑問的

而之所以近期有“殲-11D開始生產”這種流言出現,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民間對於國內戰鬥機發展,或者說對於目前國產戰鬥機生產狀態,微微有些“不整齊”的一種擔憂。就目前來說,國內已形成了以殲-20為核心型號,同時兼顧生產殲-10C和殲-16兩款三代半戰鬥機的格局。然而,殲-10C和殲-16批量生產已5年有餘,並且由於兩者投產時,國內脈動生產線技術已經成熟,再加上在二者之前生產的殲-10B和殲-11B,也提供了比較好的生產基礎,使得兩者的年生產數量較高,如今總體規模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從表麵上來看,裝備數量已接近空軍的需求。

▲殲-16已量產多年

然而,目前殲-20的生產已經是全速驅動,短期內不太可能有太大進步。預計可能與殲-20配合的國產中型隱身戰鬥機,目前仍在早期發展階段,短時間內不可能達到殲-16、殲-10C的生產速度。因此,在殲-16和殲-10C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的“終極三代半”,在理論上來說,就成為一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以便於在在第二款隱身戰鬥機成熟前,盡量提升空軍新戰鬥機的戰鬥力。這也是殲-11D甚至“殲-10D”兩款新戰鬥機型號,“可能正在發展”這種說法的由來。

▲殲-20的數量也很喜人

但無論是殲-11D還是“殲-10D”,實際上真正量產的可能性基本都是沒有的。主要問題在於,殲-16和殲-10C實際上已經達到,國產三代半戰鬥機的最頂端,更高程度的優化,在技術上不是不可能實現,但付出和收獲的比值很小,缺乏實際操作的意義,反而不如繼續生產殲-16和殲-10C。此外,國內空軍的裝備規模,尤其是先進戰鬥機的裝備規模,受製於曆史情況局限,實際上仍有較大的不足,時至今日仍然還有近400架殲-7、殲-8戰機在空軍各部隊中服役。

▲至今仍在服役的殲-8戰鬥機

早期購買的蘇-30MKK及組裝生產的殲-11A,在2025年之後也將逐步開始退役,而這兩款總裝備數量近200架的戰鬥機,又是殲-16和殲-10C生產多年才能彌補的缺口。因此,殲-16和殲-10C最終的生產數量,並不能簡單用之前殲-10A和殲-11B的生產數量來估計。兩者實際上是不同局勢、不同生產能力、不同裝備狀況,甚至不同采購費用下的不同型號,簡單用以前經驗估算是非常不可取的。

▲曾經起到重要作用的蘇-30MKK快要退役了

事實上,一般認為,殲-10C生產結束可能要來得稍微早一些,畢竟其潛力稍弱一些。而殲-16由於本身的大平台、大載彈量優勢,以及殲-16D電子戰機的出現,應該會生產的更久一些,最終堅持到空軍未來中型隱身艦載機量產,並沒有太大問題。至於不幸夭折的殲-11D,就目前來看,更多的應該是應用到殲-11B的改造中,以一種在殲-11B身上“部分重生”的方式,一起守護這片曾經飛過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