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號稱盟軍最優秀的反坦克炮,真的那麼厲害嗎?美軍為什麼不用

 作者:斌哥

二戰中,德軍的重型坦克在歐洲戰場打得對手滿地找牙。為了與之對抗,東線的蘇軍將122毫米甚至152毫米大口徑火炮搬上了坦克底盤,作為坦克殲擊車使用。

反觀西線盟軍最好的屠虎利器,居然是小家夥的英軍17磅炮。那麼這門口徑隻有76毫米的小炮有何過人之處?如果真的是傳說中那樣的利器,為什麼隻有“螢火蟲”坦克使用這門炮呢?

17磅炮

德軍重坦的致命威脅

所謂的17磅炮,指的是它的普通炮彈重量為17磅,實際口徑為三英寸即76.2毫米。這就是在二戰時英軍的保守之處,比如之前英軍的主力反坦克炮六磅炮口徑是57毫米。作為6磅炮的後繼型號,該炮1940於年開始設計,1942年開始生產;1943年改用25磅榴彈炮的炮架,開始成為英軍的主力反坦克武器。

17磅炮的獨門絕技是APDS彈。二戰時期為提高穿甲彈的穿透力,蘇聯,德國,美國等都研製了高速穿甲彈。高速穿甲彈將真正與目標接觸的高密度合金彈頭直徑縮小,外麵以較輕的材質作成軟殼包覆。在外觀和直徑上與普通穿甲彈接近,能夠繼續使用原有的火炮。

APDS穿甲彈

但是高速穿甲彈出膛後,彈芯要一直帶著無用的軟殼飛行,在空氣阻力下速度衰減得非常厲害。於是在一名法國工程師的主導下,英國研製成功了57毫米脫殼穿甲彈;之後又發展出了76毫米脫殼穿甲彈,成為17磅炮的殺手鐧。

單論穿甲性能來說,17磅炮的威力是令人矚目的。該炮發射普通穿甲彈,就能在1000米外擊穿179毫米的均質垂直裝甲,可以消滅“虎”和“黑豹”。1944年9月正式裝備APDS彈後,可在500米距離擊穿256mm裝甲,1000米也能擊穿233毫米裝甲;這樣,“虎王”也不能高枕無憂。

難以找到合適的底盤

除了脫殼穿甲彈之外,17磅炮的大威力更多還是靠超量的發射藥實現了“大力出奇跡”。作為同口徑火炮。早期型謝爾曼上的75毫米炮每發射一發炮彈消耗1磅發射藥,後來的76毫米炮發射炮彈消耗3.6磅發射藥;德國黑豹坦克上的超長75毫米炮發射炮彈消耗8.1磅發射藥,而17磅炮發射炮彈居然要消耗9磅發射藥。

正由於發射藥太多,17磅炮的後坐力過大,進而導致尺寸大,重量達到3噸;遠超過其他國家的同口徑火炮,甚至和德軍Pak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有一拚。如果我們把它看成一門88毫米或90毫米長管火炮,就能夠很好地解釋為什麼英國所有現役的坦克,都不能滿足其裝車需要。

無論是“丘吉爾”還是“克倫威爾”,其炮塔都可以容下標準的75/76毫米炮。偏偏當時這些坦克裝備的75mm MK V坦克炮雖然高爆彈威力尚可,其穿甲性能卻不如6磅坦克炮。該炮在500碼的距離上發射普通穿甲彈,隻能擊穿9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

丘吉爾坦克

對抗德軍的四號坦克尚可,碰上“黑豹”都成了燒火棍。在魏特曼在波卡基村“單騎屠村”時,英軍的多輛“克倫威爾”進行了還擊但卻是徒勞的。此戰後英軍坦克手幾乎個個“談虎色變”,前線將領火燒眉毛地要求把17磅炮搬到坦克上。

經過一番考察後,英國人隻能“兩條腿走路”。一麵用美援的“謝爾曼”改造成“螢火蟲”坦克。這些坦克對炮塔和車體內部都進行了設備簡化,這才能塞下巨大的17磅炮和彈藥。不過“謝爾曼”的炮塔也不夠大,改裝後裏麵3名成員幾乎沒有活動空間。這樣的“螢火蟲”共生產了約2000輛,成為英軍裝甲兵的精神支柱。

螢火蟲坦克

另一方麵就是改造“自行反坦克炮”或“坦克殲擊車”。首先用“瓦倫丁”巡洋坦克去掉炮塔,以固定戰鬥室的方式安裝一門向後射擊的17磅炮。這樣的“弓箭手”自行反坦克炮共生產655輛。

接著在“克倫威爾”底盤上換裝一個超大號的薄皮炮塔,不但能容納17磅炮還能放第二個裝填手;這樣的“挑戰者”共生產了200輛。此外英軍還用美製M10坦克殲擊車換裝17磅炮,最終完成的“阿基裏斯”生產了1100輛。

實戰中英軍通常把這些“17磅炮運輸車”放在後麵,用別的坦克吸引“虎”的注意力,然後它們再尋找機會一炮絕殺。著名的“螢火蟲”車長維爾福雷德·哈裏斯中士,在1944年6月14日的戰鬥中用5發穿甲彈擊毀了5輛“黑豹”坦克。甚至魏特曼的座車,都可能被17磅炮擊毀。

缺點多到令盟友嫌棄

雖然17磅炮在摧毀德軍重型坦克上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缺點同樣不容小覷。無論是牽引火炮還是“螢火蟲”在開炮時,17磅炮發射藥過多導致炮口焰非常壯觀。經常是炮聲震天,激起的塵土和煙霧久久不散。無論是炮兵還是坦克手,都可能在開炮時被震得耳朵出血。尤其是可憐的“螢火蟲”成員,如果開炮之後就急於裝下一發炮彈,很有可能被多餘的火藥氣體燒傷。

17磅炮射擊時有巨大的炮口焰

所以,英國改造成功的“螢火蟲”向盟友炫耀時,美國人態度非常冷淡。在美軍坦克手看來,改裝76毫米的“謝爾曼”每開一炮都會讓自己的視線被長時間遮蔽,根本不適合長時間坦克作戰。改裝17磅炮後隻能更嚴重,所以他們寧願研究90毫米高射炮的裝車可能。

英國人在設計“彗星”巡洋坦克時,不得不解決17磅炮後坐力過大的問題。於是英國人研製了一門新炮,保留了截短的17磅炮炮管和彈頭,搭配了76毫米高射炮的炮尾和發射藥筒。

這門新炮77mm HV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設計。它的穿甲能力雖然比17磅炮略小,但仍然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上用普通穿甲彈擊穿145毫米的垂直裝甲;發射脫殼穿甲彈的時候,也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202毫米的垂直鋼裝甲。同時17磅炮在發射脫殼穿甲彈的時候非常容易失準或者跳彈,而77mmHV的表現就好很多。

通過縮短彈藥筒,裝藥比17磅炮減少了,77mm HV發射時的聲音更小,炮口焰也更小。坦克成員不必擔心眼睛和耳朵受不了。可惜待“彗星”服役時二戰已經接近尾聲,77mmHV炮沒能證明自己的價值。於是今天大家隻記得17磅炮的神話,對這門修正其缺陷的火炮反而知之甚少。

無奈落幕

雖然戰場問題很多,但作為反坦克炮來,說17磅炮還是可圈可點,畢竟“高穿遮百醜”。至於其它方麵的缺陷,英國人認為既然沒有類似美軍90毫米炮的替代品,就完全可以無視。二戰剛結束時英國人仍然信心滿滿,計劃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百夫長”,和最後一款步兵坦克“黑王子”仍然使用這門火炮。

但是1945年9月7日,美、英、法、蘇四國在柏林舉辦的聯合閱兵,徹底打碎了英國人的自信。麵對閱兵式壓軸出場的52輛蘇軍最新式IS-3重型坦克,英國人怎麼看都覺得自己的17磅炮不過是小牙簽。由於17磅炮本身就是“磕藥炮”,已經沒有任何改進的潛力,所以在1945年後,英軍不再裝備17磅炮的新坦克了。

百夫長原型車使用17磅炮

當然,英國人在17磅炮上的技術儲備沒有浪費,由17磅炮發展而來的20磅炮(口徑83.4毫米)裝備在了“百夫長”主戰坦克和“禦夫座”坦克殲擊車上。此外由脫殼穿甲彈發展而來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已經成為了現代坦克的標準配置,也算是17磅炮傳奇的一種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