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F-16實在太低端,遇上有作弊器的米格-29,隻能被吊起來打

 大多數軍迷都清楚,相比F-15“鷹”,早期的F-16“戰隼”扮演的是低端角色。但很少有人清楚最初的F-16有多低端。這麼說吧,美國空軍當初就沒打算讓F-16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早期的F-16無法發射“麻雀”半雷達主動製導空空導彈,空戰中隻能使用“火神”加特林炮和AIM-9L“響尾蛇”紅外製導空空導彈進行近距格鬥。

要知道,盡管米格-29戰鬥機的航電極為簡陋,卻從最開始就具備發射R-27半雷達主動製導空空導彈的能力,當然,能不能在空戰中用R-27擊中目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當然,不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並不意味著F-16“戰隼”的戰鬥力就差。在80年代的一係列局部戰爭中,在以色列空軍和巴基斯坦空軍手上,F-16“戰隼”很快顯示出了自己的戰鬥力:以色列空軍在貝卡穀地空戰中打斷了敘利亞空軍的脊梁,敘利亞空軍的米格-21和米格-23完全不是F-16的對手;而F-16的到來及其後取得一係列戰果,迫使蘇聯空軍和當時的阿富汗空軍,很快停止了轟炸巴基斯坦境內阿富汗難民營的行動。

F-16在初期取得的一係列空戰勝利,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AIM-9L“響尾蛇”空空導彈,這種當時最先進的紅外製導空空導彈,不僅導引頭極為靈敏,而且具備很強的抗幹擾能力。馬島戰爭中的英國“海鷂”同樣掛載了這種導彈,在沒有獲得充分訓練的情況下,擊落了23架阿根廷飛機,自身無一損失,“海鷂”發射的27枚AIM-9L“響尾蛇”導彈中,有24枚確認擊中目標。

當然,F-16的成功,最主要的還是要歸功於以約翰·伯伊德為首的“戰鬥機黑手黨”,他們提出的能量機動理論,讓F-16在犧牲速度和高度的同時,獲得了當時最強的機動性。在麵對強調高空高速能力,機動能力不足的二代機的時候,所獲得的戰績自然是理所當然的。

那問題來了,1978年服役的F-16,如果在空戰中遇到1984年服役的米格-29會怎樣?毫無疑問,具備R-27半主動中距彈發射能力的米格-29會獲得先敵開火機會,不過,米格-29的機載雷達在缺乏地麵指揮的情況下,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再考慮到R-27感人的可靠性,F-16大概率會躲過米格-29的先發製人。在接下來的近距格鬥中,裝備有頭盔瞄準具和R-77近距格鬥彈的米格-29,可就要大顯身手了。

德國空軍的米格-29對北約絕對是一筆財富

冷戰結束後北約的一係列測試表示,在擁有頭盔瞄準具這一作弊神器的前提下,F-16完全不是米格-29的對手,不過,那時候的F-16早已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了,而且還是AIM-120主動中距彈,而即便是現在,大多數米格-29依然掛載的是R-27半主動中距彈。盡管不少人強調客觀因素,但迄今為止,在與F-16的實戰交手中,米格-29的確處於一邊倒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