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美國宣揚中國威脅論,有何企圖

 原創 我是大伊萬 軍武速遞

近日,美國“The Drive”網站“Warzone”板塊援引英國《金融時報》獨家報道,突然炒作起了中國試射“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消息,根據這家媒體和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中國曾經使用某型“運載火箭”,實施了一次所謂“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試驗。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盡管此次試驗的打擊精度並不是十分令人滿意,但無疑具備非常重要的戰略和戰術意義,文章最後以驚悚的口吻宣稱,在中國裝備的“部分軌道轟炸係統”麵前,美國的導彈防禦係統(BMDS)將因為主要防禦方向麵向北方、在其它方向的態勢感知能力非常薄弱,而導致對這種新質戰略打擊力量毫無預警和組織攔截的能力。

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

外交部確認中國進行航天器試驗

視頻號

實際上,在10月18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招待會上,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趙立堅已經對所謂的中國“試射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消息進行了反駁,趙立堅明確指出:據了解,此次試驗是一次例行的航天器試驗,用於驗證航天器可重複使用技術,這對於降低航天器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義,可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世界上有多家公司都開展了類似實驗,航天器返回前分離的是航天器配套裝置,將在隕落大氣層的過程中燒毀解體,落於公海海域。中國將和世界各國一道為和平利用空間造福人類共同努力。

什麼是“部分軌道轟炸係統”

雖然這一消息很快被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辟謠,但相信大多數人心裏還是懵逼的:什麼叫“部分軌道轟炸係統”,這是哪位大神給它起了一個如此拗口的名字,該係統的優勢和劣勢究竟如何,美國人為何會在這個節骨眼上炒作起了這件事,所謂的“部分軌道轟炸係統”,未來是否符合中國核力量建設的需要呢?

咱們還是從曆史的角度、而非從現實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吧,先給大家說道說道什麼叫做“部分軌道轟炸係統”(Fractional Orbit Bombardment System),這一說辭最早來自於蘇聯: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美軍開始在格陵蘭島的圖勒部署最早的彈道導彈預警雷達,雷達主要指向為北極上空,直指蘇聯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飛抵美國的航路捷徑。同時,北美防空司令部這一美軍國土防空最高軍令單位也在1958年正式開始運作,意味著美國對蘇聯的戰略核攻擊和核反擊有了統一的軍令指揮機構。鑒於這一情況,為了在核攻擊中達成戰役突然性,蘇聯以著名的導彈、火箭設計大師科羅廖夫與楊格利為首,提出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意圖使洲際彈道導彈不走北極航路,而是“繞一個圈”從南半球去攻擊美國南端,“攻擊美國人薄弱的軟腹”。

由於洲際彈道導彈在從南半球“繞路”時,采用傳統的彈道式飛行,射程太遠,對導彈的速度增量要求太高,相應地會使得導彈極其笨重,因此,科羅廖夫和楊格利創造性地提出了“急傾斜低空極軌”飛行彈道。這一彈道軌道傾角極大,類似於太陽觀測衛星往往會使用的極地軌道,但是從飛行器高度來看,又和常規的太陽觀測衛星飛行高度不同,需要的速度增量也不完全一樣。

根據科羅廖夫和楊格利的設計,將使洲際彈道導彈經過主動段、滑行段、製動段,從南半球一路“滑行”到美國的上空,最後實施再入,打擊美國本土的目標。因這種特殊的洲際彈道導彈使用了一個近地極地軌道,同時,其戰鬥部隻在軌運行較短的一段時間,不同於太空戰層麵上的“軌道轟炸係統”,故而,美國人給它起了一個如此拗口的名字,也就是所謂的“部分軌道轟炸係統”。

蘇聯時期的8K713型重型洲際導彈

從蘇聯的實踐情況看,先後搞出了兩型“部分軌道轟炸係統”:一是科羅廖夫主持設計的8К713型,二是楊格利主持設計的R-36-O/8К69型,最終進入實戰部署階段的據稱隻有楊格利的R-36-O/8К69,在拜科努爾衛星發射中心部署了18套發射井。但是,這些“部分軌道轟炸係統”在1979年,就因SALT-II條約中規定的“不得在地球軌道部署戰略武器係統”而被廢棄,所有的18套發射井也被蘇軍拆除,蘇軍放棄了此類武器的發展。

R-36“撒旦”

除了蘇聯研製過“部分軌道轟炸係統”,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早期,咱們似乎也研製過類似係統,這就是一直隱藏在迷霧之中,絕少有資料能夠證實的東風-6型部分軌道轟炸係統。

射程可達14000公裏的東風-5B洲際彈道導彈

據稱東風-6型是一種三級液體燃料大型洲際彈道導彈,一級使用400噸級液發,二級塞式發動機,三級高壓補燃發動機,各級均使用偏二甲肼與四氧化二氮燃料。該彈的技術水平極高,投擲重量極大,對當時主要假想敵的威脅不言而喻。當然這研發難度也不是一般的高,在經過了三年的分係統研製後,最終被“一刀切”下馬,從那以後,咱們就再也沒有研製類似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消息正式公布了。

如今“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價值

那麼,既然蘇聯曾經實際部署過“部分軌道轟炸係統”,咱們在七十年代也曾經搞過一段時間的“部分軌道轟炸係統”,通過上邊的分析,我們也可以發現這種特殊的洲際彈道導彈在戰略、戰術層麵上,也確實具備一定的優勢。那麼,為何蘇聯戰略火箭軍最後還是徹底放棄了“部分軌道轟炸係統”,該彈被放棄,真的是因為一句“條約限製”就能解釋清楚的嗎?

8K713型重型洲際導彈

其實不然,從“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優劣來看,此類洲際彈道導彈也並不是隻有優勢而沒有劣勢,比如從技術數據上來說:這種洲際彈道導彈的尺寸確實有點太大了,如科羅廖夫主持設計的8К713型,其體積之巨大,已經到了不亞於一枚運載火箭的程度。

8K713型重型洲際導彈

第一次被拉出來亮相據說還把美國人“嚇了一跳”,畢竟該彈從飛行彈道來看,本來就是一種“近似地球軌道”,跟發射人造衛星需要的速度增量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在該彈巨大的發射重量之下,其投擲重量卻僅有1700千克,隻能攜帶一個百萬噸級核彈頭。相比之下,R-36M“撒旦II”的投擲重量高達5700千克,IV型的投擲重量更是高達8700千克,這意味著,“部分軌道轟炸係統”在投擲重量上,存在巨大的技術劣勢。

同時,從“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設計初衷來看,主要是為了規避北極航線這一美軍導彈預警、防禦係統的主要態勢感知方向,實現攻擊的突然性。但是,美軍也很快對這一情況作出了反製:

美軍導彈預警雷達網早期覆蓋範圍(紅)與後期範圍(藍)

一是擴大本土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的覆蓋範圍,除了在格陵蘭島圖勒部署了麵向北方的預警雷達,還先後在阿拉斯加州科利爾、馬薩諸塞州科德角、加利福尼亞州比爾空軍基地又部署了三部預警雷達,後來又將預警雷達升級到了最先進的AN/FPS-132型,這一雷達安裝有兩個陣麵,加在一起具備120度寬角度掃描能力,大大拓展了美國本土的彈道導彈預警範圍;

美軍“鋪路爪”導彈預警雷達

二是將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實施“前置部署”策略,在靠近俄羅斯本土的範圍內直接部署導彈預警雷達,爭取在上升段就能夠對彈道導彈實施探測,如美國在中國台灣樂山、英國菲林戴爾斯、卡塔爾烏代德等三地又部署了三部彈道導彈預警雷達,這三部雷達正好完整地“包裹”住了俄羅斯的南端、西南端,如果俄羅斯試圖向南發射彈道導彈,那麼會在上升段就被發現。

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國防衛星支援計劃

同時,美軍在1970年代展開的“國防支援計劃”(DSP)衛星星座,更是給了蘇軍的“部分軌道轟炸係統”以致命一擊:根據DSP的星座設計,可以直接標定蘇軍戰略火箭軍的洲際導彈發射井或主要機動發射區域,一旦發現蘇軍戰略火箭軍有發射洲際導彈的動態,即發出預警。這套係統可靠性極高,性能極其強大,據稱可以直接探測到“逆火”轟炸機的發動機熱信號,DSP衛星的存在,讓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戰役突然性失去了意義。

更不用說,蘇軍到後來發現,自己的“部分軌道轟炸係統”,反而極易造成美蘇雙方的核誤判:由於“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洲際導彈發射采用的是類似於極地軌道衛星的發射軌道,因此,隻要有“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存在,蘇軍每次發射極軌衛星都需要首先宣示,聲明自己發射的是人造地球衛星,避免美方以為這是蘇軍在搞“先發製人”式的核打擊。

而在七十年代之後,伴隨著美蘇兩國核威懾和核實戰戰略的逐步成型,雙方對核戰爭的啟動方式、行為模式也都有了比較明確的認知,單純想“先發製人”以“解除對方核武裝”的意圖在逐步下降,對大規模核交換的戰役突然性需求不再迫切,故而,基於以上幾個因素綜合考量,蘇軍戰略火箭軍最後放棄了“部分軌道轟炸係統”。

高超音速武器在大氣層內很難被攔截

通過上麵的分析,我們已經可以發現,“部分軌道轟炸係統”,實在是一種所費不菲、效率卻不高、還容易引發核誤判、戰略負麵影響比較大的核打擊係統。即使是想“繞”過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目前俄羅斯裝備的УР-100Н“先鋒”高超音速飛行器已經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即使用HGV彈頭首先打掉美軍的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爾後再使用洲際彈道導彈實施彈群齊射。相比這種打擊策略,繞道南半球、繞地球一圈、再轉回來抄對方老窩的思路,雖然說不上有多差勁,但怎麼聽著都覺得有點“不太對味”,效率不算高。

畢竟在美國好萊塢電影裏,英國自家的倫敦都被“炸沒了”

因此,大伊萬認為,所謂英國《金融時報》“獨家報道”、美國軍事網站抓住炒作的我們試驗“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消息,咱們聽聽就好,不僅不要跟著炒作,反而還要警惕!這是美國人在借著這一由頭,炒作我們違反所謂的“太空非軍事化”倡議、給自己的太空戰部隊“鋪路”爭取軍費呢!總之,大伊萬還是那句話:淡定,不能美國人說啥咱們就信啥,畢竟現在的美國人,戰略忽悠的成分也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