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升、閃避、蛇形走位…被敵軍鎖定的戰鬥機還能逃脫嗎?

 “滴滴滴滴……糟糕!我被敵人鎖定了!” 空戰大片中,戰鬥機常常會出現被敵人鎖定的場景,這時候,我們就會看到飛行員一係列精彩的操作:各種拉升、閃避、以及“蛇形”式的規避動作,然後成功躲避敵方導彈的追蹤,最後成功完成任務並且返航。但現實中,戰鬥機是怎麼知道自己被鎖定的呢?戰機被導彈鎖定後能逃脫的幾率又有多大?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01

戰鬥機是怎麼知道自己被鎖定的?

大家或許無法通過肉眼看見雷達的波束,但是你一定見過燈塔的光在海上來回掃射的畫麵。想象一下現在你駕駛著小船在海麵航行,燈塔在海上來回照,如果燈光隻是在你身上一掃而過,隨後又照到別的地方去了,那肯定是沒有發現你,但如果燈光聚成一個小光束,跟著你的航線,你跑哪兒,燈光跟哪兒,那絕對是被鎖定了。

戰鬥機跟雷達之間也是這個道理。掃描模式下的雷達,波束icon很寬,不停360度轉圈,戰機上有雷達波的接收裝置,如果隻是間隙性地收到雷達照射信號,說明雷達隻是在尋找目標,即使發現了飛機也隻是知道大概位置,如果此時飛機快速機動,脫離原來的區域,等雷達再轉過圈掃描剛才區域的時候就會撲空。

如果轉過圈來還發現你在那裏,雷達就會集中掃描戰機,不再盲目轉圈,這樣戰機上的雷達接收器不停收到雷達照射信號, 就知道雷達已經發現你了,自己被鎖定了。

被鎖定後接下來就是發射導彈了,導彈根據地麵雷達提供的信息先飛到目標附近區域,隨後打開導彈自身雷達,此時戰機會發現又多了一束雷達波,這就說明導彈已經離你不遠了。

02

戰鬥機是怎麼知道來襲導彈的方位與距離?

1、機載預警雷達

飛機上安裝有機載預警雷達,通過接收敵方導彈主動雷達鎖定信號,就可以分析出敵方導彈的相對方位,速度等。但這隻適用於主動雷達製導導彈。最初的機載預警雷達沒有下視能力,性能較差,一般隻能搜索、監視中高空和海上目標,對陸地低空飛行目標探測能力差,僅可預警,不具備指揮控製功能。20世紀60年代,采用機載運動目標顯示(AMTI)技術,雷達能在海雜波背景下檢測低空運動目標,但尚不具備對陸地上空目標的下視能力。20世紀70年代後,出現了抑製地麵雜波幹擾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可探測低空和超低空飛行目標。同時雷達還采用具有極低副瓣的平板裂縫陣列天線,在俯仰方向上利用相控掃描測量目標高度。當機載雷達具有明察秋毫的下視能力,使得它能夠把弱小的目標回波從強的地麵反射回波中區分提取出來,才使得機載雷達真正具備全空域工作的能力,能夠在陸地上空較好地發揮作用。

2、紫外報警和紅外報警

導彈發動機工作時候會產生紅外線icon和紫外線,戰機靠接收導彈的紅外紫外信號來預警。

還沒完!休息5秒鍾,插播一則廣告

殲-20 靜態模型

紫外報警,比紅外報警靈敏度、精度更高,虛警率低,技術和製造成本更低。因為自然界中產生紫外線的物體溫度必須達到1200度以上(太陽的紫外線被臭氧層icon吸收了),而產生紅外線的物體就多了去了。紫外告警設備在飛機上的安裝分為內裝和吊艙兩種形式。內裝時紫外傳感器嵌入飛機蒙皮適當位置,各傳感器在同一平麵內的相鄰夾角為90°。處理器安裝於機艙內。係統可自動連續工作,快速判明威脅並引導對抗措施,紫外告警係統對基本要求是實時、可靠。但當導彈發動機熄火時就容易丟失目標。紫外報警裝備最為廣泛,近年來開始被功能更強大的紅外報警所慢慢替代。

(火箭發動機工作時所產生的尾焰和羽煙會輻射出很強的紫外線信號,紫外報警正是靠捕捉這些信號來實現對來襲導彈的告警。圖為反坦克火箭彈的紫外信號檢測試驗。)

紅外報警,靠探測來襲導彈尾焰或彈體與空氣快速摩擦加熱所產生的紅外輻射信號進行告警,相比紫外報警有全時段告警能力,但紅外報警成本高昂、維護困難(紅外成像icon需要製冷)、虛警率高等缺點(紅外幹擾源較多,需要很複雜的虛警處理技術),可這依舊無法阻擋紅外報警在光學告警領域慢慢取代紫外報警的趨勢。

(安裝在陣風戰鬥機垂尾上的紅外成像型告警光學窗口及告警成像效果。)

如今更多是紫外告警和紅外告警綜合協同工作,一種形式的告警對威脅目標的進行探測和截獲,引導另一種形式的告警繼續跟蹤,兩者數據相關可大大降低虛警率,完成對導彈的高可靠、高精度探測。

3、主動雷達報警

分布於戰機各處的數個小型雷達對360°內的空域進行連續搜索掃描,並對來襲導彈全時段,全天候告警。能精確測量來襲導彈的速度、距離、角度等信息。缺點是其設備體積重量相對較大,容易被電磁幹擾,導致告警效能下降。其發射的電磁波容易被敵方電子偵察設備截獲,因此當有任務需要戰機保持無線電靜默icon時,則必須關閉雷達,這時候就無法起到導彈來襲告警的作用了。

03

戰鬥機一旦被導彈鎖定,逃生的幾率多大?

現代空戰中戰鬥機一旦被空空導彈鎖定,擺脫導彈的追蹤隻有兩個辦法,一種是戰鬥機裝備的被動防禦係統,另一種就是利用高機動性進行戰術機動

所謂的被動防禦係統就是在導彈追擊的過程中拋撒“誘餌彈”,目前空空導彈主要有雷達製導和紅外製導兩種,所以對付雷達製導的導彈就投放箔條幹擾彈,對付紅外製導的則投放紅外幹擾彈,而先進的空空導彈的抗幹擾能力特別強,很容易辨別真假目標,所以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性能更先進的拖曳式誘餌,無論從模擬程度,還是幹擾的持續性都要優於箔條誘餌彈!

(轟6自衛利器)

其次就是利用戰鬥機的機動性,消耗掉空空導彈的動能,以及在空空導彈在末端進行加速度時突然進行機動規避,從而達到甩掉導彈的追擊。不過隨著空空導彈的不斷發展,戰鬥機想要利用機動性擺脫空空導彈真的很難。目前先進的空空導彈最大機動載荷都達到了70G,而戰鬥機的極限也就10G,要遠遠的高於戰鬥機,並且空空導彈的戰鬥部和引信都做了升級,無需擊中目標本身,在距離目標一定範圍之內就可以引爆,利用衝擊波和導彈碎片重創敵機!

未來戰鬥機想要獲得更好的戰場生存能力,就必須發展主動防禦係統,如機載激光武器,利用激光破壞空空導彈的零部件,使其無法完成飛行跟蹤。另一種就是利用空空導彈攔截空空導彈,不過這對於機載雷達的鎖定目標提出了更高得要求。

就目前武器的先進程度來看,被導彈鎖定的戰鬥機不可能向電影中一樣大概率的躲避,而且我們就近代史中的例子來看,我們就能夠了解到成功躲避導彈打擊的戰機屈指可數。當然,戰機的躲避大概率是由戰機的種類、導彈的性能來決定的,可是不管是哪一種戰機,就當下各個國家的導彈技術之下,被鎖定之後成功躲開的概率不超過10%。

風上風雲|雲端故事

望您讀後可以順手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