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召回兩位大使,美澳態度卻盡顯冷淡,3個原因起到關鍵作用

 法國這次真的生氣了!

美英兩國橫插一腳搶了法國核潛艇訂單的事,最近鬧得沸沸揚揚,且在不斷升級。

據觀察者網報道,法國政府於9月17日召回駐美、駐澳大使。眾所周知,在外交場上,召回大使的事態嚴重性已經不容忽視。可能法國這一舉動,連美國都未事先預料。

美國《紐約時報》直接指出,即便是在特朗普政府時期,歐美關係也從未惡化到召回一名歐洲國家大使的地步。

對於法國的舉動,美澳官方的反應卻有些不冷不淡。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艾米麗·霍恩稱:“我們理解他們的立場,將繼續接觸,解決分歧。”澳大利亞則更顯無情,其外交貿易部發言人表示“遺憾與失望”,同時也象征性地說了句“會再次進行接觸”。

美澳法何至於會走到今天這步?無非三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澳大利亞自身對核潛艇的追求和美國戰略的附和。

澳法之前簽訂的潛艇合同是以法國“梭魚”級核潛艇為原型而改進的,雖然其各項性能都算得上不錯,但畢竟合同中明確規定是常規潛艇。莫裏森滿足於核潛艇嗎?從實際情況而言,他的野心絕沒有那麼簡單。

這次美澳英在“奧庫斯”框架內達成的協議,明確表明美英將幫助澳大利亞建造核潛艇。這不僅表明了澳大利亞在追求軍事力量的進步,更體現出美英企圖染指亞太時拉幫結派的醜惡嘴臉。

莫裏森突然追求核潛艇,甚至為此不惜背信棄義放棄幾年前同法國簽訂的合同,自然是有更大的利益在誘惑著他。

在美國意圖組建的亞太版“北約”中,澳、日兩個國家一直表現出十分積極的態度。澳大利亞的軍事實力並不能算高端,在美國的一眾盟友中很難排上名號,所以要增強自己的地位和存在感,澳大利亞就必須在軍事領域下狠功夫。

其實這件事在澳大利亞內部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不少人認為澳大利亞建造核潛艇就像是在水麵上建造一座巨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一般。

如果澳大利亞因為這件事,法澳關係將降至冰點,那莫裏森的執政地位將受到澳大利亞綠黨的攻擊。所以,這件事在澳大利亞內部還存在一定的變數。

第二個原因,美國的利益優先原則和“殺雞儆猴”。

美國自然是深知攪黃這筆訂單後,法國會氣急敗壞,甚至跟美國翻臉,那美國為什麼還要這麼做?道理很簡單,但凡涉及利益的事情,美國都不會顧及盟友的想法而橫加幹涉。

美國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一直是獨占鼇頭,F-35更是目前五代機市場上的唯一一款。現在又打算對外開展核潛艇任務,說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軍火商一點也沒錯。

美國武裝盟友自然不是免費的,甚至還少不了“狠宰一筆”的嫌疑。各國對此也是敢怒不敢言,畢竟如果扭頭去買俄式裝備,那就一定會受到製裁。土耳其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

美國這次搶法國訂單,除了要掙澳大利亞錢之外,恐怕還有另一個打算,那就是“殺雞儆猴”。

馬克龍就任法國總統以來,一直在追求法國戰略的獨立自主,認為歐洲的發展不應該捆綁在美國身上。因此,法國在很多事情上往往與美國貌合神離。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搞出的曆次“自由航行”,法國雖然也來參加,但就是匆匆地走個過場。在很多外交場合中,法國也僅僅是表個態,隨後便不了了之。這種敷衍了事的態度,已經逐漸成為歐洲國家的常態。

這次法國強烈抗議美國“強取豪奪”後,美國態度如此冷淡,很可能就是在向外界釋放一個信號:“這就是下場”。

第三個原因,美國盟友關係本就是互相坑害。

美國拉攏盟友的手段已經讓人感到厭煩,美國總是以相同的價值觀對其他國家進行捆綁,還給這些國家製造一些假想敵,以此來加固盟友間的凝聚力。

這種脆弱的盟友關係,在特朗普政府時期已經被踐踏的支離破碎,難以修複。拜登上台以來,明麵上積極修補外交關係,背地裏卻暗流湧動。無論是前段時間鬧出的“竊聽事件”,還是這次搶澳大利亞訂單的事情,美歐之間的裂痕已經越來越深。

在美國看來,所謂的盟友關係就是要堅定不移地維護美國利益,其次才是盟友的利益。在這種根本不平等的合作關係下,又有哪個國家心甘情願地為美國拋頭顱、灑熱血呢?

總而言之,法國召回兩位大使這種行為,從曆史的角度而言或許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這可能預示著,世界格局就此發生變化,法國乃至歐洲將不再“信任”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