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獨立”和“自由”,服役10年就退役,美軍幾百億美元打水漂

 美國海軍是公認的全球第一海軍。除了規模大之外,美國海軍在艦艇研發和應用方麵也一直非常超前。比如,美國海軍在冷戰結束後推出了瀕海戰鬥艦這個新艦種,一度被美國軍方寄予厚望。然而,被美國譽為“未來戰艦”的瀕海戰鬥艦尚未服役期滿,就要告別曆史舞台了。據美國《海軍時報》報道,繼瀕海戰鬥艦二號艦“獨立”號退役後,首艦“自由”號也將在今年9月退役。與此同時,根據拜登政府向美國國會提交的2022財年國防預算案顯示,美國海軍將退役4艘“獨立”級和“自由”級瀕海戰鬥艦,這些軍艦都僅僅服役了10年。

從定位來說,瀕海戰鬥艦是美國海軍“由海向陸”理念的產物。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已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手,因此不再專注提升海上打擊力量,轉而由海向陸,專注於在敵國近海水域執行低強度作戰任務。簡單來說,所謂瀕海戰鬥艦就是為了欺負海軍弱國而誕生的。按照美國海軍的規劃,在瀕海戰鬥艦服役後,大量傳統護衛艦、掃雷艦、巡邏艦都可以被代替。在設計方麵,瀕海戰鬥艦具有低成本、多用途、模塊化和機動性優勢,而且可以借助數據鏈引導主力戰艦實施遠程打擊,真得稱得上是一款充滿科幻色彩的“未來戰艦”。不過,在設計理念方麵,美國海軍選用了兩種風格迥異的方案,其一是傳統艦型的“自由”級,其二則是三體船型的“獨立”級。

按照美國海軍最初的列裝計劃,以2020年為節點,將有超40艘瀕海戰鬥艦服役,從數量規模來說,它的重要性絲毫不弱於“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然而,從建造階段到部署階段,瀕海戰鬥艦不斷暴露問題,也讓美國海軍大失所望。比如在2015年,“自由”級瀕海戰鬥艦“密爾沃基”號首次出航就因為動力故障趴窩,去年,“自由”級瀕海戰鬥艦“底特律”號也因為動力故障被拖船拖回母港。除了不斷出現各種故障之外,瀕海戰鬥艦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也存在問題。和兩棲攻擊艦一樣,瀕海戰鬥艦也可以搭載艦載無人直升機。然而就在今年4月,“查爾斯頓”號瀕海戰鬥艦就出現了直升機墜毀事故,還對艦體造成了重創。

與此同時,瀕海戰鬥艦在價格方麵也沒有體現出優勢。除了近3億美元的采購價格之外,瀕海戰鬥艦每年運行成本平均約7000萬美元。要知道,瀕海戰鬥艦並不是萬噸大驅,排水量僅有3000多噸。相較而言,排水量達9000噸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的年運行成本也僅有8100萬美元!

當然,美國海軍之所以提前退役瀕海戰鬥艦,還是在於發展理念的改變。近年來,隨著大量遠程精確製導武器服役,海軍作戰任務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海上。以瀕海區域作戰來說,海陸一體化作戰成為新潮流。特別是在美國不斷強化“亞太戰略”之後,現役瀕海戰鬥艦已經很難滿足新的作戰需求。按照美國國防部作戰與測試評估辦公室的評估結果來說,瀕海戰鬥艦由於過度追求輕型化、機動性,隻能在低對抗環境中和非對等對手進行低強度對抗。如果要對關鍵單元進行優化升級,涉及的經費預算非常高,而且還要花費很長的改裝升級周期,美國海軍顯然等不起。

總體來說,“自由”級和“獨立”級兩款瀕海戰鬥艦的確在設計上有很多亮點,但美國海軍顯然過於理想化,沒有考慮到海軍發展潮流的更新迭代。在高強度戰鬥中無法生存的瀕海戰鬥艦“英年早逝”,這也意味著美國海軍從研發到部署花費的數百億美元又一次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