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導彈發射車“神出鬼沒”,美國為何更怕“落後”的發射井?

 

▲美國方麵公開的所謂衛星圖

近段時間,美國對於中國核軍力發展異常關注,大肆炒作“中國在甘肅等地正同時建設約119個核彈發射井”的假消息。當然,後來所謂的“發射井”被證實是風力發電場。但也引出一個問題,中國的移動核打擊能力已經非常出色,為何美國更擔心“落後”的發射井?

▲東風-31試射

從近年來亮相的各型戰略核打擊裝備來看,我軍確實更加注重移動核反擊能力。由於東風-31以及東風-41完全可以機動發射,因此其戰時生存能力相較導彈發射井要出色得多,也可以更好地保證中國的核反擊能力。誠然,這是優點,但並不意味著沒有缺點,雖然機動性強,但這類導彈依舊需要發射陣地,同時通訊也基本靠衛星、無線電,因此一旦對方強電磁幹擾,反擊能力便大幅下降,在此情況下,即便著重發展移動核打擊能力,導彈發射井依舊也依舊無法被拋棄,畢竟這種發射方式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早期東風-3燃料加注

1.反應時間更短

機動與固定兩種發射相比,二者發射時間存在明顯不同,此前有消息稱東風-21C在機動條件下,發射準備時間大致在10分鍾左右,不算長,並且後期還有所壓縮,但相較導彈井30-60秒的響應時間來看,仍存在差異。當然會有人表示,導彈井發射通常都是東風-5這類需要使用液體燃料加注的洲際導彈,因此在發射前還需進行漫長的燃料加注,相較之下使用固體燃料的東風-31這類機動導彈發射準備時間則更短,因此相比之下發射井反應時間反而增加。邏輯看上去沒有問題,但現階段各國對核反擊都有提前預警,並且會根據局勢判斷提升戒備等級,從而在沒有遭到核打擊之前便已經完成燃料加注等一係列發射前準備工作,因此在進入戒備狀態後,發射井發射準備時間將縮短至30秒,並且我軍早已突破了液體推進劑儲存技術難題,在完成加注之後仍可待命數月,甚至數年之久,這也令加注不再是限製。

抗幹擾能力強

從近年來美軍發展方向來看,更加注重在戰爭初期對敵方電子設備進行監聽,同時進行大範圍電磁幹擾、電磁壓製等等,並且在海灣戰爭期間美軍便已經開始應用,這對於機動發射的洲際導彈是一個壞消息。由於體積等問題,洲際導彈發射車通常無法搭載高功率通訊設備,同時也不具備有線通訊條件,因此戰時很有可能會在強電磁幹擾下,出現失去通訊聯係、無法瞄準目標方位等一係列問題。反觀發射井在這方麵優勢就很明顯,完全可以利用有線通訊方式將附近發射井連成一片,形成控製單元,並可以直通指揮中心,這確保了可在第一時間接受反擊命令,執行戰略核反擊。

2.防護等級高,生存能力強

有專家表示,目前美軍使用民兵導彈發射井已經加固到抗140公斤/平方厘米壓強的水平,而俄羅斯導彈發射井更是加固到了最大326公斤/平方厘米,這一數值能夠抵擋100萬噸當量,距離核爆中心275米的衝擊波,抗壓能力極強。反觀機動發射裝備,相關數值卻隻有2.1公斤/平方厘米,數值相差百倍。此外,不要忘了,在強惡劣環境下,導彈發射井更具有得天獨厚優勢,因此受氣候條件等因素限製也更小。

▲RS-28“薩爾馬特”裝填進導彈發射

3.射程遠,當量大

相較固體火箭發動機,液體火箭發動機比衝高的優點非常明顯,這也意味著無論是投送距離還是投送重量都更大。以俄軍新一代重型洲際彈道導彈RS-28“薩爾馬特”為例,其最大射程可達到16000千米,投送重量超過9噸,並且最多可攜帶10枚75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這樣驚人數據,是現階段任何一款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所不具備的,當量意味著威懾,當量越大威懾力自然越強。

由此來看,雖然發射井目標更大,更明顯,但其威懾能力也更出色,在現階段美國對中國戰略威懾加強的情況下,增加發射井或是最佳反製手段,但這也令美國產生了恐懼,不過與其關注中國核發展,美國媒體到不妨從多從美國自身找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