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印度國防工業努力“自力更生”,將國內軍工企業間裂痕推到頂峰

 【環球網報道 記者 張海潮】印度政府近年批準巨資國防項目,要求印度軍隊更多采購在本土製造的武器裝備,以努力實現國防工業“自力更生”,但是這也讓印度國內軍工企業之間的裂痕加劇。

印度國產“阿瓊”主戰坦克 資料圖

據《防務新聞》7月12日報道,為了努力實現工業自力更生,印度政府已經批準價值517.1億美元的新國防項目,印度國防部還公布兩批“積極本土化”的武器清單,共計209個項目,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實現禁止進口清單內的武器裝備,改由印度本土製造。但是這些努力,讓印度國營私營軍工企業的列橫達到了頂峰。

有印度軍工企業界人士稱,讓私營企業、國營企業和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共同努力,可以補充彼此的能力。

然而,一些國防分析師認為,印度的國防工業還不夠成熟,無法從這種方法中受益。印度國營軍工部門蓬勃發展,但私營軍工企業卻苦苦掙紮。盡管有“自力更生”的說法,但過去幾年,印度國防工業幾乎沒有發生結構性變化。

報道指出,印度國防工業有9家國營企業和41家政府控製的軍械工廠;私營軍工企業方麵,包括20多家大型企業、100多家中型企業和大約6000家小微企業。這些企業平均每年的總產值為100億美元。

據印度國防製造商協會稱,自2002年印度政府向私營軍用企業開放國防業務以來,“自力更生”方麵取得了穩步進展,尤其是在過去的7~8年裏。

但是印度谘詢公司Insighteon Consultin首席執行官拉古夫表示,從本質上講,印度私營軍用企業發現自己的角色,被降級為印度國營軍工部門的“分包商”。

印度SIDM公司首席執行官賈揚特·達莫達爾·帕蒂爾說,印度國防部需要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報道援引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稱,印度國營軍工部門獲得了大部分的國防合同,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