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741工程”到“863計劃”,中國載人航天一波三折,決勝太空

 “如果把放衛星比作要吃饅頭,我們當時連麵粉也沒有。”我國第一代航天人潘厚任在一次采訪中感歎道。在新中國剛成立之時,我國經濟基礎薄弱,又加上舉全國之物力、財力、人力贏了抗美援朝,我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美國和蘇聯都已經“封鎖”了我們,“東風一號”導彈發射的前13天,蘇聯單方麵撤走了專家、技術和資源。中國航天事業的崛起必須靠我們自己。

1957年,蘇聯和美國相繼發射了人造衛星。次年,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毛主席堅定地說:“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國防科技工作負責人聶榮臻立即召開了會議研討中國人造衛星研製方案。11月,趙九章教授到蘇聯訪問,想見識下人家的真衛星是怎麼回事,但被拒絕。培養的學員也沒有一手的航天資料,幾乎所有的火箭知識都來自於錢學森的《導彈概論》,中國第一代航天人硬是在“沙漠裏培養鮮花”。

1963年,星際航行委員會成立,錢學森、趙九章、裴麗生等成為新中國的第一代航天領導者。在1960年11月5日,發射了中國第一枚仿製蘇製近程導彈後,年輕的中國“導彈隊伍”一年時間內又趕忙設計出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但是這枚導彈在發射後僅飛行了69秒就墜毀。

聶榮臻元帥鼓勵大家,不能氣餒。梁思禮、謝光選、任新民都加入到改進設計組,大家一鼓作氣,在經曆了近20次的地麵試驗和上百次的發動機試車後,“東風二號”終於在1964年發射成功。同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也爆炸成功。兩年後,兩彈結合試驗取得了成功,又不到一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人民沸騰了!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導彈技術,與此同時,科學家也在積極探索載人航天技術。

就在1964年和1965年,我國相繼發射了三枚生物試驗火箭,生物艙中坐了小白鼠,在經曆了60-70公裏的高空“航行”後,安全返回了地麵。1966年,名為“小豹”的小狗也乘坐生物試驗火箭升空,最後也安然無恙地落地,速度不到10米每秒。同年,第二枚生物實驗火箭也成功發射,生物艙內的小狗、白鼠等小動物全部成功回家。

1970年4月24日,在導彈技術和探空火箭技術結合的基礎上,“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應運而生,“東方紅一號”終於奏響著中國的音符翱翔於太空,這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再次掌握了人造衛星技術!

“東方紅一號”發射不久,毛主席批複了一份發展我國載人航天的報告,多位專家迫不及待地想“把中國人送入太空”。1971年4月,80多家單位、400多名航天專家彙聚一堂,“741”工程確定,錢學森等人把“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擬名為“曙光一號”,並計劃在1973年發射升空。

航天員的選拔嚴格按照空軍標準來,十分苛刻,並且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選拔,第一批中國航天員的後期訓練也按照空軍的標準來。選拔小組將全國的空軍“能手”一一挑選,在1800名殲擊機飛行員裏邊“過篩子”挑出80多人,最後經過輪番淘汰,僅留下19人。

為了如期實現這一目標,航天專家們做了很多大型試驗,甚至連航天員的食品也有了初級成果,但是這些全部結束後,航天專家們已經“傾盡所有”,國家也沒有更充裕的資金來繼續發展航天事業,經費出現了嚴重的缺口,最後,毛主席拍板按下“暫停鍵”,讓先大家聚焦當下,“把地球外的事往後放放”。

20世紀80年代,世界的“空中格局”再次迸發出一批“太空計劃”,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蘇聯提出戰略防禦計劃,法國又有“尤裏卡計劃”……科技熱在全球爆發。

1986年3月,王大珩等人以書信的形式向中央提出建議,並將“載人航天”列為中國國防科技的重點。最後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鄧小平批示此項高技術發展,“863計劃”開啟。中國載人航天計劃重新站在起跑線,中央撥款100億。

經過多次會議的研討,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正式批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始實施,史稱“921工程”。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從此翻開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