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夜幕的實戰曙光!「零距離接觸」南部戰區海軍部隊夜訓

 


直升機夜間起降訓練。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 維攝

旭日穿破海平面,化作一道金線隔離了海與天,接著又沖向武漢艦,驅散了駕駛室里沉寂了一夜的黑暗。

陽光衝進駕駛室後就駐足了,自從戰艦注重隱身設計以來,除駕駛室外的其它舷窗都被一道道鐵壁所取代。這些鐵壁不僅隔絕了陽光,還改變了艦員們對時間最原始的認知。

海圖室里新畢業的學員幹部李征,借著橘黃色的檯燈看了看淡藍色的母鍾。這是武漢艦的標準時間,其它艙室里數十個子鍾受其控制,嘀嗒之中精準地標定著艦員們沒有光感的時間。

6點了,李征該重回床鋪補休,他得為9點半的操演和接下來一天的訓練、值班養足精神。這是李征在30多天的遠航里,慢慢重塑的作戰生物鐘。

主炮夜間對海打擊訓練。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維攝

重塑生物鐘,海上作戰不分晝夜

與碼頭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奏不一樣,戰艦在海上是另一種節拍,航海、機電等部門全時值班,每個戰位「三班倒」。對於值更官兵來說,早已不存在白天和黑夜,只有當更與休更。

「但晚上值更肯定比白天難熬。」李征說,夜間值更,大多數人受生理習性影響,生物鐘一時調不過來,晚上更難集中精力,夜深人靜的時候還容易犯困。對於集高精裝備於一體的現代化戰艦來說,一個戰位的失誤有可能給戰艦帶來致命的損失。

隨著海軍轉型建設推進,軍艦跨時區戰備機動、跨晝夜對抗演練、連續警戒執勤的任務越來越頻繁。長期的晝夜戰備,讓他們注意到,夜戰對抗的不僅僅是武器裝備,更重要的是人的智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生物鐘」。

跨時區快速機動過程中,艦上不斷調整的時差給官兵生物鐘帶來的衝擊非常強烈,有時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著。而連續跨晝夜對抗中,人的精神高度緊繃之後,大都很難快速入睡。久而久之,人的體力、反應、記憶等消退明顯,戰鬥力就很難保持。

如何訓練生物鐘,讓艦員更加適應艦艇晝夜不分的作戰特點,成了海軍艦員的「必修課」。

「首先要學會休息,快速高效地睡覺。」武漢艦艦長曹力告訴記者,會休息也是一種戰鬥力,休息不好精力就要打折扣,最後影響的是戰鬥力。艦上生活,睡覺也是要訓練的,如果不能適應艦上晝夜不分的環境、嘈雜的噪音影響、各種突發情況的打擾,就很難睡得著睡得香。

眼罩、耳塞等物理措施是艦員初次遠航常用的助眠物品,但老艦員的秘訣是全身放鬆睡眠法。艦上軍醫郭雲開告訴記者,通過學習和訓練,長期遠航的老艦員可以很快進入高質量睡眠,這種睡眠保持30分鐘至1個小時,就可以恢復大部分體力,讓老艦員能夠從容面對晝夜不分、時差調換、連續作戰等複雜情況。

「更重要的是要讓艦員保持足量的夜間訓練。」該支隊領導介紹,近幾年,隨著實戰化訓練步伐走深走實,戰艦遠航中每天都會在晚上組織夜間訓練,不僅是為了提高大家的打仗本領,也是為了訓練官兵根據戰況需要,隨時調節和重塑作戰生物鐘的能力。

那夜凌晨,映著暗紅的夜燈,伴著微微的波濤,李征和其他不當更的戰友們一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戰鬥警報!」急促的警鈴聲瞬間打碎了夢境,日光燈立即將不到10平方米的住艙照成了白晝。李征還來不及戴上枕頭下面的眼鏡,就眯著眼看到另外3名上艦幾年的幹部已經跳下了床鋪,正急忙扎著腰帶。

腳還沒進作戰室,副對空長黎運明的聲音就傳了出來。「對空雷達加強對目標觀察警戒……」黎運明是此時的作戰值更官,依權使用當更武器系統處置突發情況。

黎運明將當面海空情況向艦長曹力報告,同時交出指揮權。武漢艦在曹力指揮下,作戰平台高速運轉起來。

1個多小時後,操演在緊張而又有序的氛圍中進入尾聲。曹力的復盤講評讓李征心中的「警鈴」又響了起來,「戰爭何時打響,你我都不得而知。我們只有將作息生物鐘調整成作戰生物鐘,才能從容地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

重新躺上床,李征對「休息也是為了打仗,休息更要提防戰鬥的打響」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沉思片刻之後,李征開始用軍醫教過的全身放鬆法,讓自己快速入睡。

白天不懂夜的黑,夜訓要有夜戰思維

那天夜裡,剛剛從數千公里外的海濱轉戰到西北大漠駐訓,南部戰區海軍某防空旅某營還沒來得及熟悉地形,就接到導演部「進駐就打」的命令:迅速趕往某區域擔負防空警戒。

「以往開展『進駐就打』多在白天,完成任務並不是難事。」該營營長邱世超告訴記者,那次不僅全流程操演,還是在夜間。西北大漠的黑夜給他們來了個「下馬威」。

不能開車燈、能見度很差、地形不熟悉,邱世超他們靠導航和夜視器材才能在微弱的月光下走走停停。「報告,5號車左前側爆胎」「2號車發動機溫度異常」「發現無人機偵察」……各種突髮狀況接踵而至。最終,在規定時間前兩分鐘,邱世超才帶領部隊趕到了目標地域。

「夜訓不是簡單地在夜間完成白天的動作,而是要把實戰中夜間會遇到的敵情和困難全部練一遍。」隨後的講評會上,邱世超感慨不已。以往他們側重於「單項」和「單向」的「作業式」夜間組訓模式,訓練的質量和成效無法得到客觀的檢驗。對此,他們自我加壓,提高夜訓的「門檻」:普遍開展「多項課目融合訓」「互為條件對抗訓」等「作戰式」夜間訓練模式,各單位各專業之間相互扮演紅藍雙方,將夜間偵察與隱蔽偽裝、陣地警戒與滲透捕俘等課目合在一起,推動夜訓更加貼近夜戰。

有了高科技偵察裝備的「加持」,暗夜條件下的態勢感知、裝備操作等傳統夜戰難點已得到有效克服。但裝備性能、協同能力等環節上「新晝夜差」的影響卻越來越凸顯。邱世超說,只有不斷創新夜戰訓法和招法,才能拉近與對手的差距。那次大漠駐訓之後,他們按照「晝間練-晝夜練-全夜練」的模式依次升級,逐步增加訓練的難度和強度,重點抓實了夜間車輛駕駛、通信聯絡、偵察定位、偽裝防護、故障排除等內容強化訓練。

邱世超和戰友們幾乎成了「夜貓子」,一到晚上就「泡」在陣地上,機動行軍、搶佔陣地、隱蔽偽裝、筒彈吊裝……邱世超也喜歡上了黑夜,黑夜不再代表著未知與恐懼,對他來說更是一片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戰場。

不久後的一次夜訓考核中,該營緊急奉命機動至陌生地域進行戰備值班,武器裝備機動比原來明顯提速,裝填導彈時間也縮短了近三分之一……放眼整個陣地,各戰位號手上下忙碌,專業操作緊張有序;指揮方艙內,屏幕閃爍,各專業號手運指如飛,指揮員緊盯態勢下達口令。

夜幕中,一輛輛裝備車快速進入預定地域,一枚枚筒彈佇立的發射架,冷峻凝望著夜空中閃爍的繁星。

夜海巧「穿針」,解開夜訓「緊箍咒」

夜色如墨,浩瀚的大海波濤洶湧,南部戰區海軍查干湖艦夜間航行補給演練悄然展開。

放纜、收緊主鋼索、架設輸油軟管……黑夜中,兩艘軍艦在海面上保持著同速航行,一條鋼索懸在兩艦之間。

「有那麼一瞬,感覺兩條艦幾乎要碰到一起了!」甲板上,查干湖艦補給長李建珂從鋼索搭建完畢的那一刻起,心一直懸著。看到鋼索從受補艦緩緩收回,這位補給專業「大拿」,才長長舒了一口氣。

「有人把航行補給比作在大洋上『穿針引線』,那麼夜間補給就好比蒙著雙眼進行,對官兵素質和裝備狀態的考驗可想而知。」查干湖艦入列時,李建珂就是補給長。兩年來,查干湖艦已經圓滿完成數百次海上航行補給,全艦官兵對於補給這項看家本領都底氣十足。

但是,對於夜間補給,一次演練失利讓他記憶深刻。

那是一次海上戰時補給課題演練,查干湖艦受命利用夜色掩護,為某戰艦進行緊急物資補給。當時受涌浪的影響,兩艦之間的鋼索一會兒拉緊,一會兒收縮。突然,一個巨浪打來,兩艦出現巨幅搖擺,受補艦指揮員判斷出現緊迫局面,採取應急解脫。此次演練以失利告終。

「如果放在白天,那晚的情形其實不難處置。」失利的教訓也引起了查干湖艦鄒競艦長反思:當晚的情形在白天補給時經常遇到,有非常成熟的處置方法,本不應該出現的問題出現了,其實是出在大家的心態上。

鄒競說,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那次失利不是偶然情況。在查干湖艦準備圍繞夜間補給課題展開專攻精練時,一次官兵座談交流引起了支隊領導深思:「安全」「風險」「擔心」成了夜訓的「高頻詞」。

有的官兵坦言:「夜間航行補給不是不想訓,但是安全風險那麼大,誰也不敢打包票每次訓練都能萬無一失。年初出事,一年白乾;年尾出事,白乾一年。這種『事故定乾坤』的壓力,讓我們實在放不開手腳。」

「如果一線官兵都不敢闖不敢試,戴著『緊箍咒』搞訓練,何談一切為打贏?」該支隊黨委一班人意識到問題所在後,對各艦開展夜訓等高難課目訓練建立起完善的容錯機制,對於探索創新訓練方法、大膽組織高難訓練等過程中出現的差錯問題不搞「一票否決」,不把所有錯誤都當作事故來追究。讓一線官兵在寬鬆的工作環境中、容錯的機制下,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敢闖敢試敢創新。

同時,為了杜絕「消極保安全」,他們還對夜訓立了「四個不得」:不得簡化夜訓內容;不得減少夜訓時間;不得降低夜訓標準;不得取消夜訓課目。

「戰場本不安全,訓練豈無風險?」那次復盤討論夜間補給失利,該艦王紅剛政委給官兵算清了一筆「大賬」:訓練狠一點,出了事故可能要擔責;但如果訓練中搞避難就易,戰場上關鍵時刻頂不上去,這份責任未來誰擔得起?

一直按照熟悉的套路在白天練補給作業,就算再得心應手也是重複經驗;挑戰短板弱項練強夜間補給能力,即使失利也有新的收穫。查干湖艦官兵意識到,未來戰場,首戰即有可能是夜戰,夜間航行補給能力的強弱,是影響艦艇戰場生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夜間補給具有相當的戰場隱蔽性,具有重要的實戰價值。

「緊箍咒」解開後,解決問題的思路辦法一下子多了起來。在接下來的訓練中,一個個小發明、巧辦法在艦上接連出現。

在採訪中,記者翻看他們的訓練分析表,所有在之前演練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都被登記在冊,並逐一解決。

「關起門來搞訓練,培養不出和受補兄弟單位的默契度。」為此,該支隊不僅走出去,實地考察驅護艦裝備特點和訓練需求,商定推敲夜間補給的訓練方案,還邀請驅護艦兄弟單位的指揮員和訓練骨幹上門,圍繞夜間補給作業中涉及的艦艇操縱、信號識別、收發纜繩等細節進行探討,根據實戰需求對一招一式進行細化完善,為實際開展夜間補給作業打下堅實基礎。

幾個月後,人還是那撥人,艦還是那艘艦,海還是那片海。又一次夜間航行補給演練悄然展開,撇纜、架索、對接、開泵補給……一切有條不紊地按著預定軌道在進行。

補給結束,兩艦分航,月色之下,兩道航跡划出了一道象徵著勝利的「V」字形。一個小時後,旭日東升,一道曙光穿過雲霧,照亮了他們前進的航向……(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 維通訊員 王佳男 劉羿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