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中,武器基本靠「買買買」的軍隊,可持續戰鬥力如何?

 大規模戰爭或軍事對峙,本質上是綜合國力與軍力之間的對抗,簡單就軍力而言,除了人的因素外,就是武器裝備了。

現代戰爭中,對兵員素質、指揮體系與武器裝備、後勤保障的要求更高,一場正規的現代化戰爭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就結束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地區戰爭或衝突,持續時間經年累月的一般只是治安戰或中小國家的低水平內戰而已。

如果我們將戰爭局限在正常國家正規軍之間的戰爭,對現代戰爭高烈度、節奏快、時間短、傷亡大的特點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在這種正規戰中,作戰雙方實力懸殊的話,戰爭會結束得更快;而作戰雙方勢均力敵或差距不是特別大的情況下,最多不過一兩個月便也會決出勝負。

以2020年的亞阿戰爭為例,雙方軍隊從9月27日發生衝突開始,到11月10日正式停火,持續時間不過40多天而已。亞美尼亞軍隊的核心戰力已被摧毀,而亞塞拜然的一線步兵也傷亡較大,甚至不得不引入僱傭兵來減輕本國軍人的損失。

同時亞塞拜然軍隊的彈藥消耗也是很大的,如果沒有土耳其、以色列的支持,恐怕其攻勢也很難持續下去。

我們本文便從武器的供應與消耗角度,來談一談現代戰爭的快節奏與軍隊可持續作戰能力的問題。

武器裝備,從大方向上來說,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自主研製生產,另一類是外購引進,還有一類是在外購引進的基礎上進行自產。後一種情況如果國產化程度高,基本不受制於人的話可以歸於第一類,而自產嚴重受制於人的話,本質上仍然屬外購引進。

雖然說決定戰爭的根本因素在於人,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的提升,武器優勢愈大的一方,主動權也就愈大。

比如亞阿戰爭,亞美尼亞軍隊在兵員素質上依舊要超過亞塞拜然軍隊,但其無法抵禦後者的無人機攻勢,同時在己方核心武器彈藥大量損失,而對方卻能不斷得到補充的情況下,它是無法繼續堅持下去的。

在敘利亞戰場上,如果沒有俄羅斯空天軍的介入,持續消耗和失血的敘政府軍同樣無法堅持。俄軍的介入,使得政府軍得到可靠的制空權和源源不斷的武器、後勤供應,同時自伊朗方面不斷輸送兵員,這是敘政府軍逆風翻盤的重要因素。

而即便在屢創「奇蹟」的葉門戰場上,胡塞武裝手中也是有撒手鐧的,如規模較大的近程彈道導彈部隊,其供應渠道便來自於伊朗。沙特聯軍佔有總體上的裝備優勢,其大多數武器、後勤和情報支援,則也依賴於美國。若非於此的話,沙特早就被胡塞武裝反推了。

我們這麼說不是在否認人的因素,事實上如果亞美尼亞軍隊、沙特聯軍能很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其實不至於將仗打成那樣。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世界各國軍隊中,能將人的要素充分發揮出來的情況實在不是普遍現象。

我們不能總是以人民軍隊在戰爭年代以弱勝強的案例去作為普通標準來套到外軍身上。實際上在我們看來很平常不過的東西,對外軍而言已經是頂級存在了。

比如胡塞武裝在對沙特聯軍的作戰中,是發揮人的要素比較好的案例,可胡塞武裝的組織程度才到哪個級別?我們之前根據地的民兵水平都比它要高出幾個段位來。

而之所以胡塞比較亮眼,更關鍵的是沙特聯軍實在太菜了,他們不僅僅是無法將人的要素髮揮到最大的問題,而是連正常發揮都無法做到的程度——當然了,可能沙特聯軍現在的表現本就是他們正常水平。

在世界上,像沙特聯軍這樣的政府軍數不勝數,真正能像我們的解放軍將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的軍隊,其實是沒多少的。

所以說決定戰爭的關鍵因素是人,這句話至今沒有問題,但關鍵問題在於大多數的「人」本來就不行。對大部分外軍來說,既然大家在人的角度都不大行,那麼武器的比拼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可大家應該也發現了,現代化武器裝備並非隨便一個國家都能研製和生產的。

目前來說,可以獨立研製生產現代化陸海空全體系裝備的國家,只有美國、中國和俄羅斯,歐洲合起來也算一個。而再細捋一下的話,歐洲「大拼盤」在研製下一代武器上已經乏力,俄羅斯受限於國力,在新一代武器研製上也是困難重重。

因此從長遠來看,只有美國和中國有先進武器研製和大量生產的能力。

至於世界上其他國家,要麼能生產的武器已經落後,要麼便是自產武器受制於人,或者便是純粹地引進國外武器。

而現代化武器造價不菲,對一支規模較大且裝備自給程度較低的軍隊來說,它無法靠引進裝備來實現軍隊的全面現代化。

以多年來實際進口武器排第一位的印度(註:沙特的武器外購多有其他成分存在)來說,它每年100多億美元的裝備費中,一大半都用於外購,可其現代化程度如何呢?

陸軍中三分之二的坦克依然是T72,步戰車最先進的依然是上世紀的BMP2,至於像樣的自行火炮,只有100門K9而已,全軍95%的火炮更是最多只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技術水準,這使得印軍連一支完整意義上的機械化部隊都沒有。

其實陸軍的這種情況在印度海空軍中也普遍存在,即其擁有一些先進的核心裝備,但除此之外其總體上的現代化水平仍是較低的。

由於新裝備總數少,老裝備多,新舊難以形成合力,同時不同國別的武器也不好兼容,因此印軍本質上是沒有體系建設的,或者說「萬國造」本就是它的體系。

印軍是職業兵制,每年軍費的一大塊用於支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一大塊用於支付現役軍人的工資、擠出來的裝備費大部用於採購部分先進武器,其餘用於維持老舊武器狀態,剩下的才是訓練維持費。

正因如此,印軍的訓練水平比較低,而因為裝備費大部分用於採購武器,印軍的彈藥儲備便在較低的水平。

據印度的官方統計,印度陸軍目前需要的彈藥種類有163種,其自己只能提供其中的90種,其他的則依賴於外購。

印度的自產彈藥質量低。不可靠,據統計,由於印度國家軍械設施委員會(OFB)提供劣質彈藥的緣故,導致2014年到2020年,印軍中發生了403起關聯事故。事故共計造成27人死亡,另有159人嚴重受傷,同時還造成了960億盧比的經濟損失。就在前幾天,印度便又發生了一起105毫米榴彈炮事故,導致3人傷亡。

國產彈藥的不可靠加上外購彈藥預算有限,這便使得印軍彈藥儲備長期只維持在10天激烈戰鬥所需的程度。因為2020年的印巴交火、中印對峙,印軍試圖將彈藥儲備從10天增加到15天,此計劃未必真能落實,但我們也知道即便是15天的彈藥儲備,其實也不算充裕。

而現代戰爭中,軍隊作戰所需的又何止是彈藥呢?

據統計,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地面部隊的平均單兵日消耗量為200多公斤,而這已經是30年前的情況了。

以高原作戰為例,印軍現代化程度遠比不上30年前的美軍,不過高原上的消耗要大於平原地區,我們以印軍在作戰中的單兵消耗為當年美軍消耗的一半來計。其在2020年增兵後的拉達克地區至少有8萬多部隊,這些人在戰時,每天就要消耗約1萬噸物資。

印軍在2020年9月中旬的物資儲備是15萬噸,這些物資只打15天就要消耗完畢。

假如當時爆發戰爭,印軍倉儲基地都在遠火打擊範圍內,這些物資都被揚了的話,戰爭可能連一周時間都持續不了就結束了。

以上是從彈藥和物資儲備角度來說的,如果發生大規模空戰的話,隱身機對常規機基本是一邊倒屠殺;而在大規模陸戰中,在300遠火都能對坦克點兵、在旅屬122毫米火箭炮都能對印軍裝甲部隊基地實現覆蓋的情況下,後者的損失也可想而知。

最關鍵的一點是,印軍戰機、坦克損失後,都要外購,它跟自主研製生產在時間和金錢成本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此一場軍事失敗後,嚴重依賴外購的國家都要蟄伏很長時間來恢復實力。

比如在2020年戰敗的亞美尼亞,裝甲、防空和炮兵部隊被重創,其便需要很長時間來恢復實力。

實際上亞美尼亞戰敗的案例很值得研究,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就是大號的亞軍,比如印度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可是頭號的武器進口國了。

對這類國家來說,在現代戰爭中便會存在打不起、打不久的情況,而想要能打得久點,背後就得靠一棵大樹。比如亞阿戰爭中,亞塞拜然背後能得到土耳其、以色列的不斷輸血。

當然,土耳其、以色列也只是小樹,在小規模戰爭中能輸血,在大規模戰爭中它們反倒需要別人輸血,如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就離不開美國,而土耳其在2020年春日盾牌軍事行動中,沒有得到美歐的後勤支援且直面俄軍介入的情況下,就不得不退步了。

所以我們看現在的一些局部戰爭,背後其實都有美俄的影子,而小國、弱國主動挑釁、輕視軍事強國,結果一般都比較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