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報復嗎?恐會武裝盟友,強化離岸控制能力

 歷史上,主宰過歐亞大陸的非歐亞大陸國家有兩個,一個是英國,一個是美國。他們的控制手段比較相似:「離岸控制」。

「離岸控制」是以美國二戰換來的政治正確為前提,以美國認為的4大優勢為基礎,本質是用信譽透支未來,意圖通過看不見的、間接的、不死人的手段來達成全球霸權。優點是可以低成本克服地理、文化帶來的限制,避免直接統治帶來的種種不適宜。

在美國政治家看來,大國的競爭策略包括戰爭、訛詐、坐觀、推諉、制衡等手段,而「離岸控制」是一種將「推諉」與「制衡」融為一體的手段。美國應對大國的挑戰,第一選擇是「離岸控制」,以間接的、代理人式、後發制人的對抗達成目的。對此,美國有過很多成功經驗,至今深信不疑。

回看美國介入一次大戰、二次大戰的時機,都是在盟友撐不住的時機介入。半島與越南的泥潭經歷,讓美國再次強化了「代理人」的重要性。科技的進步,讓空軍與巡航導彈成為美國的心頭最愛,非接觸與不對稱意味著更少的傷亡。可以梳理出的美式套路包括:能輸出民主就不動用軍隊,能派出盟友就不動用美軍,能用海空軍解決就絕不出動地面部隊。

在美國權力衰落、遏制無效的前提下,美國該如何應對?眼前說成報復也是成立的。讓渡權利似乎尚為時過早,綏靖政策還未到時候,最大可能還是繼續「離岸控制」——但是會升級。

美國的「推諉」,主要是依靠盟友與代理人。制衡手段,主要是經濟打壓與軍事威懾。相對於之前的手段,美國可以選擇再次武裝盟友,可供選擇的對象包括英國、韓國,未來可能有日本。英國剛剛宣布擴大核武庫,介入亞太事務,這個政策看起來與「脫歐」矛盾,可是放在美國的布局中就便於理解了。韓國有地理優勢,國家有對外擴展的雄心,最具代表的是日益強大的遠洋艦隊。

最大的變數是日本。武裝日本的首要問題是政治不正確,完全鬆綁挑戰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但是日本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綜合國力、地理優勢,可以利用的歷史記憶與民族感情。現實上,出於平衡新興大國的需要,增強武裝非常必要。如果需要其承擔更多盟友義務,強化武裝屬於自然之舉。

美國武裝盟友的風險是,一是無法彌補盟友付出的代價,會增大自身信譽的消耗,讓「控制」的時間與效率縮水,例如我們是美多個盟友的最大貿易夥伴。二是會增強盟友的國力,長久促進多極世界的形成,這是美國要避免的。三是帶來不可控的變數,例如日本,可能在更為長久的未來變得不可控,甚至走向美國的對立面。

事實就是這樣,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美國的基本思路是遲滯自身的衰退,順便遲滯挑戰國的發展,所以這個升級版的「推諉」與「制衡」,美國有實施的極大合理性。

按照此思路推測,美國武裝盟友的行動包括:鼓勵盟友增大國防開支、有核國家擴大核武庫、出售進攻性武器、增強「印太小北約」組織、增加聯合軍事部署行動。部分行動,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基礎,部分正逐漸表現出苗頭。

以歐洲為例,今年將有2支航母編隊出現在亞太。以日本為例,意圖購買LASM遠程反艦導彈、標準6萬能導彈,將來不排除裝備遠程巡航導彈,這些武器幾乎可以立即部署到現有的F-35B與8艘宙斯盾艦上。

對於美國的報復,既然與美國難以溝通,只能通過其盟友著手了,但效率不會太高。可以確定的是,今年的軍事圍堵更為加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