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17國斥資萬億加碼半導體,直指美國技術壟斷!對中國芯有何影響?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卞英豪

這是未來17個歐盟國家要在半導體領域的聯合投資規模。據外媒報道,由17個歐盟國家共同簽署的《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將生效,歐盟發力半導體產業的想法已躍然紙上。

如此規模的投資對半導體行業有何價值?對於正被美國四處封鎖的中國晶元行業,這一消息又有何意義?

加碼半導體投資 歐盟國家直指美國技術壟斷

今年12月,歐盟委員會召開了歐盟17個國家電信部長(大臣)的視頻會議。此後,17國發表了聯合聲明。

根據這份聲明,17國將在未來2至3年內投入145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2萬億元)的資金,以推動歐盟各國聯合研究及投資先進處理器及其他半導體技術。

聲明表示,目前,歐洲大量依賴海外製造的晶元,這些晶元技術廣泛運用於汽車、醫療設備、行動電話和網路以及環境監測等環節。然而,近年來,國際關係充滿了不確定性。希望通過聯合的形式,推動半導體行業發展。

歐盟數字首席執行官蒂埃里·布雷頓在聲明中表示,隨著先進的處理器晶元對歐洲的產業戰略和數字主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採取多國合作方式有助於利用現有優勢,抓住新的機遇。

而17國口中的"海外晶元"所指的正是美國技術。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晶元企業幾乎佔據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而歐洲技術的佔比僅為10%。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聲明中,17國不僅提到了當下正流行的5G技術的開發,同時還提出了6G技術,以及當前行業最難攻克的2nm工藝製造。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技術為5nm工藝。

據悉,簽署這份聲明的17個國家包括德國、法國、西班牙、比利時、克羅埃西亞、愛沙尼亞、芬蘭、希臘、義大利、馬爾他、荷蘭、葡萄牙、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奧地利、斯洛伐克、塞普勒斯。

雖然17個國家的數量僅是歐盟成員國總數的60%,但是德國、法國、荷蘭、義大利等國的產業總量幾乎佔據了歐洲半導體行業市場份額的90%。

歐盟的晶元什麼水平?

豪擲萬億,誓言攻關6G和2nm,那麼,目前的歐盟晶元是一個怎樣的水平?

在聲明中,17國表示,目前歐盟的半導體技術與自身經濟地位不匹配,歐盟國家佔全球GDP的16%,但在價值4400億歐元的半導體市場上,歐盟國家的份額只有10%。

事實上,放眼全球,歐盟也並非傳統的晶元大國。半導體行業調研機構集邦諮詢(TrendForce)的數據顯示,目前,歐洲最大的半導體企業當屬意法半導體,其年營收入近年來穩定位居世界前10。而另一家歐洲企業英飛凌在今年跌出了前十,而取代他的正是中國企業華為海思。

然而,在這份榜單的前10名中一度有多達6家美國企業,但歐洲企業卻屈指可數。可以說,在半導體行業的競爭中,歐洲的起跑線並不超前。

另一方面,隨著美國對中國企業的無端打壓,歐洲企業也不幸"殃及池魚"。

當地時間12月23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多位歐洲半導體企業高管明確表示,美國政府利用其制裁機制,將歐洲企業排擠出中國市場,同時卻為美國的企業和公司提供豁免,這直接導致歐洲半導體企業成為"美國優先"政策的受害者。

目前,包括英特爾在內的美國企業均已被美國政府授權恢復對華為進行供貨。然而,在這份豁免名單中並沒有歐洲企業的名字。由於不少歐洲半導體企業在生產設計環節或多或少都使用了美國技術,因此,他們不得不根據美國制裁向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斷供"。

很顯然,歐洲半導體企業也成了美國間接的打壓對象。

以晶元行業的晶圓廠為例,此前5年,歐洲的純晶圓廠銷售額在全球市場的佔比約為10%。然而,近年來隨著美國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的制裁,導致這些企業無法向中國市場供貨,今年,整個歐洲的晶圓廠銷售相比此前大跌了40%。

12月,歐洲最大的半導體企業意法半導體宣布,此前提出的120億美元年度銷售目標將推遲一年生效。在美國禁令下,該公司預計2020年第四季度來自華為等中國客戶的訂單為0。

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此前,歐盟方面曾多次表示,不會放棄中國巨大的半導體市場。然而,受到美國制裁的影響,左右為難的歐洲,似乎也逐漸意識到"自主研發"的重要性。

對中國而言,這或許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近年來,中國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晶元進口國。數據顯示,2018年和2019年,我國進口集成電路總價值超過3000億美元。

但在進口的同時,與歐洲相似的是,中國的晶元自給自足的能力同樣不足。數據表明,2019年,我國晶元自給率僅為30%左右。根據有關部門的發展規劃,2025年,中國預計將晶元自給率提升到70%,這差不多是當下美國等晶元大國的平均水平。

那麼,中國晶元究竟在哪個環節被美國"卡"了脖子?

作為一個龐大且複雜的行業,晶元行業擁有一條超長的產業鏈。其整體可分為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四大環節。除了在設計領域,華為海思擁有一定的突破能力,其他三個環節,尤其是在製造環節,國內廠商的能力仍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今年10月,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了一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發言稿件。其中,任正非提到,華為今天遇到的困難,不是因為依託全球化平台在戰略方向上壓上重兵突破,而是設計的先進晶元,國內的基礎工業還造不出來,華為不可能又做產品,又去製造晶元。

正如包括任正非在內的從業者所強調的,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晶元企業並不能把未來寄希望於美國來放鬆制裁,也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歐洲國家身上。"自強"或許是最有效也是唯一能夠起到真正效果的做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