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吞下克里米亞:是一招妙棋還是一招臭棋?

 2013年底,烏克蘭國內進行了遊行示威,起因是總統亞努科維奇(親俄派)拒絕簽署與歐盟的經濟合作協定。烏克蘭親歐盟公眾認為該行為是總統受到俄羅斯方面的壓力。2014年,抗議活動再次升級。2月18日,親歐盟示威者和警察發生嚴重衝突,至少導致了82人死亡,包括13名警察與記者,超過一千人受傷。2月20日,再次發生大規模暴力事件。2月21日,親歐派控制的國會彈劾亞努科維奇,不久後亞努科維奇被罷黜,流亡俄羅斯。2月21日,克里米亞特別會議召開,克里米亞韃靼人民會議領導人懷疑,這次會議可能要求俄羅斯軍事干預,克里米亞議會的決定可能會帶來混亂和災難」。在當天,烏克蘭國家安全局表示「將用嚴厲的措施防止領土分裂」。

烏克蘭遊行發生衝突

當時很多人看來,克里米亞地區的動蕩將會進一步加劇,甚至有隨時爆發武裝衝突的危險。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2014年4月上旬,克里米亞就完成了公投,併入了俄羅斯,堪稱「光速入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俄羅斯為何始終覬覦克里米亞這片土地,它對俄羅斯來說意味著什麼?併入俄羅斯後又對俄羅斯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俄羅斯將克里米亞納入自己的版圖的過程,其實十分「枯燥無味」;關於「公投」結果顯示,「百分之九十幾的民眾表示支持併入俄羅斯」,大家看看就好,在這裡我們不再贅述。

俄羅斯版圖

克里米亞(半島),是黑海北岸的一個幾乎完全被海包圍的半島。地處烏克蘭主體部分之南和俄羅斯主體部分之西,它的東部為刻赤半島,與大陸隔刻赤海峽相望。自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以來,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是烏克蘭境內唯一的自治共和國,這是因為蘇聯時期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從俄羅斯分撥給烏克蘭導致的。可蘇聯解體後,以包括烏克蘭在內的諸多東歐小國開始逐漸倒向西方,克里米亞就成了俄羅斯心頭的硃砂痣,迫切的想要得到它,何況俄羅斯曾經「擁有過她」。

克里米亞半島

1695年,俄國第一次開啟了他們「星辰大海」的征途。這一年,彼得一世親自出兵奧斯曼帝國屬下的克里米亞汗國,以期奪取黑海東北部的亞速港,以削弱奧斯曼帝國在黑海沿岸的「前沿陣地」。儘管這次出征以俄軍的失敗而告終。但也讓彼得一世更加確信:要想打通出海口,國家就必須發展海上力量。俄羅斯的「黑海艦隊」,開始顯現雛形。一年之後,彼得率領這支簡陋的艦隊打下了亞速港,而在同時期,彼得一世的注意力還關注著黑海的海岸線。

為了發展俄國的海軍,彼得派出龐大的隊伍出國考察造船業,1697 年,他親自到荷蘭的造船廠當木匠學習造船技術,不惜重金聘請外國優秀的船員到俄國的海軍中服役。1699 年,俄國與土耳其簽訂《卡羅維茨和約》,俄國得到了亞速港及其沿岸的一些地方,打通黑海出海口的目標已經初步具備了實現的可能。然而,在1710 年,趁北方戰爭俄國無暇南顧之際,奧斯曼土耳其在瑞典(北方戰爭俄國的對手)的攛掇下突然向俄國宣戰。1711 年,俄軍在普魯特河慘敗,被迫向土耳其歸還亞速港,並解散黑海艦隊。這樣,彼得一世只好暫時擱置向南方海洋擴張的願望,全力以赴波羅的海,打贏北方戰爭。

彼得一世

1762 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成為俄國皇帝,結束了彼得一世之後俄國幼主、女王交替臨朝的混亂局面。葉卡捷琳娜二世選賢任明,知人善任,在其統治期間俄國人才輩出,湧現出如魯緬采夫(陸軍統帥)、蘇沃洛夫(陸軍元帥)、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等一眾得力幹將。女皇在他們的輔佐下,延續了彼得一世的擴張主義政策。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俄羅斯帝國「外交成果」赫赫,其中較為突出的是三次瓜分波蘭和兩次俄土戰爭,由此,俄國取得了黑海出海口,克里米亞半島歸俄,俄國海軍終於有了自己的「不凍港」。

如果說收穫了「克里米亞」,是男孩追到了自己的夢中女神,那麼塞瓦斯托波爾就是女神手上那枚閃耀無比、價值連城的鑽戒。

葉卡捷琳娜二世

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以俄國失敗而告終。他們不僅丟失了克里米亞半島,還要把多瑙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摩爾達維亞,把高加索的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並放棄對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的保護權;以及,被禁止組建黑海艦隊和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群島上設防。戰爭的結果是悲慘的,但戰鬥的過程,卻是壯烈的,而最能體現「戰鬥民族」的戰鬥意志的,當屬「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

克里米亞戰爭

1854年9月,俄軍沒能阻止英法聯軍登陸克里米亞,首戰失利。接著,聯軍把攻擊的目標集中於塞瓦斯托波爾。俄方在塞瓦斯托波爾加強防禦工事,修起了堅固的土壘棱堡。在先前的戰鬥中,海軍上將科爾尼洛夫在圍城中壯烈犧牲,激發出了俄羅斯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全體將士決心誓死守衛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列夫·托爾斯泰是這樣描述塞瓦斯托波爾的守軍的:「軍中的士氣是無法描寫的。就連古希臘時代也不曾有過這樣的英雄主義。科爾尼洛夫巡視部隊時,他不說:『弟兄們,祝你們健康!』而是說?:『如果你們必須

戰死,弟兄們,你們願意戰死嗎?』隊伍立刻高喊道:『我們願意戰死,大人!烏拉!』他們這樣說,絕對不是裝模作樣。在每個人的臉上都顯露出這並非戲言,而是真情實話,何況有兩萬兩千人實現了這個誓言……」就這樣,要塞中的守軍面對在武器裝備優勢十分明顯的英法聯軍,決心戰鬥到底。正是俄羅斯人無與倫比的勇氣和鬥志,才讓這座港口屹立了349天,並讓敵人付出了十五萬人的巨大代價。

列夫·托爾斯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塞瓦斯托波爾又一次扮演了「英雄的城市」。從1941年10月到1942年7月,德軍為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在進攻中動用了前所未有的重炮部隊,利用超重型榴彈炮對塞瓦斯托波爾外圍的諸多要塞陣地進行了瘋狂攻擊,儘管如此,蘇聯軍民仍然在炮火中屹立了二百五十天,大大延緩了德軍的進攻勢頭,為後來蘇軍的防禦和反擊爭取了時間。

塞瓦斯托波爾

這樣看來,克里米亞半島在俄國的歷史中,確實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從民族角度來說,烏克蘭的首都基輔,是東斯拉夫人的母親之城,這就註定了俄羅斯與烏克蘭(克里米亞算作烏克蘭的一部分)永遠不可能只是「兩個國家」這麼簡單,他們本應是同宗同源的手族兄弟,而一旦烏克蘭倒向北約和美國,克里米亞也只能隨他而去。這是俄羅斯絕不願看到的。因為除了「民族情感」和「曾經擁有」的羈絆,從務實的角度來看,收回克里米亞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一點從地圖上便可得知:首先,掌控了克里米亞,俄羅斯就能夠輻射整個黑海,並擁有了通往大西洋的出海口。這直接將俄羅斯的「上限」由「地區大國」提升到了「世界大國」的高度。一旦失去克里米亞半島,西方國家就可以把刀架在俄羅斯的脖子上,隨時威脅其國土安全,俄國勢力範圍的延伸也會大大受阻,變得自保有餘而進攻不足;其次,能夠遏制北約的「東擴勢頭」,防止自身受到「顏色革命」的襲擾;第三,作為世界產油重地,高加索地區的石油需要通過黑海對外運輸,如果俄羅斯不能掌控黑海,這條連接東歐的經濟命脈就將面臨被切斷的風險。

誠然,俄羅斯在收回克里米亞後,花費了大量資源對其進行基礎建設,並遭到了北約和美國在經濟上的嚴格制裁,其造成的經濟衰退至今都沒能消除。於是很多人在大致計算過後,就會會覺得普京彷彿做了一筆賠本買賣。

俄羅斯版圖

但這顯然是對克里米亞半島本身不夠了解而造成的「誤會」。根據俄羅斯對外公布的數據:建設克里米亞大橋總計花費超過了32億美元。另外,如果按照俄羅斯境內水平為半島上的僱員發放工資,每年將增加8.4億美元的開支,如果算上駐軍,那麼將接近20億美元。但是,克里米亞半島之上本就擁有超過108億美元的國有資產,且烏克蘭遺留在半島上的軍事裝備的價值也超過17億美元。再加上半島上估值超過百億美元的自然資源。俄羅斯在收穫克里米亞後,相當於憑空獲得兩百多億美元的資產。除此之外,俄羅斯正式終結了以天然氣換換軍事基地的協議(此前,俄羅斯和烏克蘭協定,以低價天然氣,作為俄羅斯使用半島塞瓦斯托波爾港的租金),這同樣使俄羅斯在未來能夠每年節省40億美金。凡此種種,再加上俄羅斯在「戰略」上(無法估值)的收益,合併克里米亞半島到底是一招妙棋,還是一招臭棋,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而且,克里米亞在併入俄羅斯後,北約和美國與俄羅斯的關係更加緊張,使得俄羅斯進一步向中國靠攏,這對我們來說也算是較為積極的一面了。

俄羅斯版圖

參考文獻:

《俄國的對外政策》前蘇聯科學院蘇聯歷史研究所

《塞瓦斯托波爾紀事》列夫·托爾斯泰

《國際關係與俄國對外政策史1648—2005》普羅托波波夫

《彼得一世時期的俄國對外政策》波貝列夫

《俄羅斯兼并克里米亞的心理動機研究——兼論對中國獨聯體地區外交的啟示》曾向紅

《克里米亞對俄羅斯的歷史地理和地緣政治意義》楊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