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英國領袖的丘吉爾曾說過一句名言,“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縱觀世界風雲變幻,不論是在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國際利益一直是每個國家穩定追求的東西。到了21世紀全球化的今天,這種思想也一直沒有改變。因此,隨著未來國際局勢的變化,一些當前友好的國家未來不排除反目成仇的可能性。

在二戰結束後,由於意識形態等方麵的不同,蘇聯與美國針鋒相對,視對方為最大威脅。美國作為二戰勝利國,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雄踞全球之巔,聯合西歐國家建立了北約。而蘇聯則團結中亞、東歐列國建立了華約。這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對立,很大程度上是當時國際局勢所產生的必然結果。正是因為各自有了一個強大的假想敵,才使得鬆散的國家將槍口一致對外,越來越團結。1991年蘇聯解體後,後冷戰時代的國際局勢已然發生變化。

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加入了資本主義陣營,卻依然在同美國對抗。可見,兩者分歧不僅體現在意識形態,還有其他因素影響。但多年遭受經濟製裁的俄羅斯江河日下,同美國競爭顯得尤為吃力。而歐盟近些年與美國關係越走越遠,尤其是特朗普施壓北約提升軍費預算,將預算達到GDP總量的2%,這在歐盟內部引發分歧,部分國家表達了不滿。在中東問題上,歐盟也與美國持不同的意見。為了避免美國製裁伊朗,歐盟還專門建立了一套獨立於美元的特殊結算機製。這一舉動在外界看來,歐盟已經和美國離心離德,甚至開始明裏暗裏阻擋美國力量的蔓延。經濟領域將是第一步,也必然是第一步,而最後一步則是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