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美日官方相繼宣布計劃調離在華生產線”消息一出便引起軒然大波,當我們在擔心外企是否將會紮堆撤離中國時,印度卻一邊“沾沾自喜”:
印度北部的北方邦的政府表態,目前已在組建經濟團隊吸引國際大公司入駐。
印度交通部長尼庭·賈德卡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印度這次吸引了更多投資,就好比“因禍得福”。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印度將劃出總麵積相當於2個盧森堡的區域,提供給希望搬到印度的製造企業,並且,印度方已經與1000家美國跨國公司接洽。
中國和印度同為亞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者之間的國力較量向來備受世界矚目,印度更是把中國當成頭號競爭對手,也毫不保留地表露出想要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野心。

但後來我們也知道,外企對撤離計劃並不積極,目前中國也尚未有外企大規模撤離的現象。
美國–印度商會主席尼莎·比斯瓦爾在接受英媒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印度政府確實將重點放在了吸引供應鏈企業上麵,需要強調的是,現在各項事務仍在評估階段,不會倉促地作出決定。換言之,“印度吸引大量外資”這件事情八字還沒一撇。
同時,獨立經濟學家盧帕·蘇博拉曼雅表示,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都麵臨嚴重的現金流和資本限製,他們在決定下一步怎麼做之前都會相當謹慎。
這句話的意思在於,在全球經濟問題嚴重的大環境下,重新安置調配整個產業鏈,印度想要打造成“世界工廠”,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1.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
前麵提到的“印度將為外企提供2個盧森堡大的區域”,正點出了印度製造業當前所麵臨的的一大難題——大量土地分散且被私人所有,連拿出大規模工業園區所需要配備的連片地皮都要麵對巨大阻力。
再者,印度在供電供水、交通等基礎設施服務領域上,也明顯落後於其他許多國家,大港口和高速公路、精密的物流係統等等,這些滿足國際公司運營遵循的嚴格交付期限的關鍵因素,都成為了“硬傷”。

2.勞動力素質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種姓製度在印度已經根深蒂固,其衍生出來的種族、宗教、地域、勞工權益保障等幹擾因素對勞動隊伍的穩定團結極為不利,一定規模的產業需要有足夠規模的勞工隊伍,但這個條件印度一時還滿足不了。
況且,印度還存在大量知識水平過低的年輕勞動力,勞動力素質和技能水平方麵更沒有優勢可言。
3.尚未完全融入全球主要供應鏈
印度並沒有為外企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例如:
印度去年退出了多邊貿易協議,使得印度出口商難以在其它國家互免關稅的市場中獲利,也無法向貿易夥伴提供互惠;
不穩定的外商直接投資以及不均勻的監管操作,也讓跨國公司在印度運營起來感到“麻煩”。
美印商會主席比斯瓦爾也強調說,印度的投資監管條例需要更加穩定,說服更多跨國公司在印度開設基地的機會就越大。
換言之,印度所營造的外資投資環境不夠開放、兼容性不夠強,尚未能很好地融入全球主要供應鏈。

至此,許多專家表示,現在印度必須開展廣泛的結構性改革,才有可能重塑印度與世界的貿易關係。他們口中“廣泛的結構性改革”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基礎設施的完善、勞動力水平的提高、製定與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的規則等等,涉及範圍太廣、工程量太大,印度現在就來談“世界工廠”,真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