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正在研發新型輕質彈藥,一旦完成定型,將在現代爭“稱霸”


從子彈的研發曆程來看,用於製造彈殼的材料一直以銅為主流。由於子彈消耗量巨大,對於銅礦資源的需求也很龐大。先關數據顯示,中國銅礦總保有量為6234萬噸在全球範圍排名第7。即便如此,用作製造子彈的銅礦資源也極為稀缺,再加上成本高昂,中國軍隊近年來一直以強化處理的鋼製子彈為主。與中國不同,銅資源儲量高居第5的美國,卻正在謀求全麵放棄銅製子彈。美軍正在研發一種由聚合材料研製的新型輕質彈藥,一旦完成定型,這種新子彈重量更輕、成本更低,將更加適用於現代戰爭體係。
從材料特性來說,材質軟、氣密性和延展性優越、導熱性強的銅無疑是製造子彈彈殼最合適的材料。一方麵,由於銅材料不容易生鏽,便於各國軍隊後勤部門大量長期存儲。另一方麵,銅製子彈的射擊穩定性和精確性也非常高,對於槍膛的磨損程度也比較低。因此,自進入火器時代以來,銅製彈殼就成為很多國家軍隊的主要選擇。特別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都消耗了數量龐大的銅製子彈。
和一戰、二戰等大型戰爭時期相比,目前全球處於總體和平時代,在沒有大型戰事的前提下,各國軍隊的子彈消耗量並不驚人。不過,對於在全球各地頻頻進行軍事行動部署的美軍而言,僅僅是日常訓練一項,子彈的消耗量依然非常可觀。美軍現役軍隊人數在140萬人左右,按照相關資料顯示,美軍士兵每年在訓練中消耗的子彈高達1100發,而在海外參加軍事行動有實戰任務的軍人,消耗的子彈量更是十分可觀。特別是對於一直追求火力至上的美軍來說,銅製彈殼帶來的經濟成本一直高居不下。以陸軍製式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子彈來說,單發成本高達4.2美元,一個基數的火力壓製,就會消耗數百甚至上千發子彈。因此,即便是財大氣粗的美軍,每年從中國引進的成本低廉的鋼製子彈就高達數億發。
和銅製子彈相比,美軍正在研發的輕質彈藥,可以說既保留了銅製材料的延展性等優勢,同樣在輕量化和降成本方麵進行了優化。根據環球網報道,早在冷戰時期,美國陸軍就開始嚐試子彈的輕量化設計,最早的“塑料彈殼”方案盡管十分前沿,但卻一直沒有被軍方認同。此後,隨著美軍開始加大全球反恐作戰力度,美軍士兵單兵負重過大影響戰鬥力的問題越發突出,基於此,美國許多軍火商開始探索使用聚合物材料充當彈殼。不過,盡管也有軍工企業研發出了相關產品,但在實戰中,這些新型子彈在惡劣環境下缺乏足夠的穩定性,最終也沒有讓美軍滿意。
直到今年以來,美國本土的一家輕型聚合物技術公司MACLLC在新型聚合物子彈方麵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據了解,該公司已經於今年年初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達成了采購協議,即將為其提供240萬發聚合新彈藥(總價值1000萬美元)。據悉,這款子彈的塑形能力更強,並且比傳統銅製子彈輕30%,可以有效地降低士兵的負重壓力。此外,聚合物子彈還有遠超於銅製子彈的熱絕緣性,按照美國軍事專家的分析,這款子彈不僅可以讓士兵們在持續快速開火中避免被彈殼灼傷,而且可以進一步提升射擊精確性。
當然,根據美國軍方的介紹,目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向MACLLC公司采購的這批聚合物子彈並非製式裝備,僅僅是用於小規模測試而已。而對於整個美軍體係來說,新型新型輕質彈藥的研發項目依然還在繼續,目前至少有3家軍工企業參與項目競標。按照美軍的計劃,新型子彈正式列裝,至少要在2023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