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蘇聯軍方打造出了一款世界頂尖的「空戰之眼」A-50預警機。不過,蘇聯軍方當年為打造該型預警機,可謂是付出了沉痛代價。某次試飛期間,剛起飛升空不久的一架A-50預警機原型試驗機突發機械故障,最終不幸墜毀。機上載著的4名將軍和30位科學家連同駕駛員集體遇難。
要知道,遇難的科學家中絕大部分都是蘇聯時代可遇而不可求的精英人才,年逾70的機載雷達技術權威人物康斯坦丁-阿斯特羅夫就在其中。當然,康斯坦丁心裡清楚原型試驗機存在的危險性,但他還是選擇了義無反顧,只是為了讓蘇聯擁有一架超強預警機,如此人才值得敬重。
不過,成功問世後的A-50預警機並沒有辜負那些願意為它捨命的人。車臣戰爭期間,初登戰場的A-50預警機不僅成功截獲了敵軍機密通信,還利用全球定位系統準確測出了敵機的位置坐標。緊接著,蘇-25戰機在A-50預警機的指揮下,兩枚出膛的DAB-1200反輻射導彈只用了短短几分鐘,就飛抵距目標40公里處的地方,不偏不倚直擊命門。A-50預警機也因此一戰成名。
最大起飛重量可達190噸,裝配有4台D-30KP渦扇發動機的A-50實用升限1.2萬米,極限時速800千米,最大航程6400千米。與此同時,裝配有受油裝置的A-50持續留空時間能達到12個小時之久,方圓200千米至600千米內的目標都難逃它的法眼,能同時鎖定60個目標,引導12架殲擊機,對敵發起致命打擊。
海灣戰爭時期,盤旋在黑海上空的A-50預警機搞到了大量土耳其的軍事情報,這讓後方指揮變得更加精準,前線作戰也更有信心。儘管和E-3相比,A-50預警機在探測目標的距離方面和自動引導波道數量上要較為遜色,但畢竟寸有所短,尺有所長,它的目標鑒定能力卻要優於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