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撞南牆不回頭? 印度火速向中印邊境增兵10萬 巴鐵迎來機遇期

近期,印度媒體密集報道稱,中印雙方軍隊在拉達克和萬勒河穀等地,集結軍隊並形成所謂的“對峙狀態”。這是繼上次洞朗對峙事件後,時隔三年再次發生對峙事件。這次兩軍對峙,即是雙方曆史遺留下來的,至今仍未解決的邊界問題,也是印方蓄意主動挑釁,不斷升級緊張起局勢的新意圖。印度持續向邊境地區調兵遣將,難道是真在準備不撞南牆不回頭嗎?
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火速向中印增兵10萬,以應對邊境地區日益緊張的局勢,並借機加強在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據悉,印度方麵正準備在喀喇昆侖山口以南修築255公裏的公路,以便印軍可以通過這條戰略通道,直達印方在邊境爭議地區的最後一個軍事哨所—都特拉—別奧裏地,並且這條公路還連接印軍在班公湖附近設置的一個前沿觀察哨所。有分析認為,印度希望通過在邊境地區大規模集結兵力,以期形成局部優勢,進而加速在邊境地區建造後勤補給線,並提升印軍在這一地區的快速軍事行動能力,特別是提升印軍裝甲部隊的機動能力。印度一名國家安全戰略專家聲稱,如果相關道路受阻,印度軍隊將被迫依靠空中補給線。所以,印度在加強後勤補給線建設的同時,也加強在邊境地區的機場設施建設。
曆史的教訓值得吸取,1959年-1962年,印度在中印邊境不斷調兵遣將,企圖以武力脅迫的方式蠶食中方的領土,其每蠶食一片土地就建立哨所派兵駐守。為擠壓中方哨所,迫使中方邊防部隊後撤,印度官兵還多次阻攔中方邊防部隊的正常巡邏,甚至還襲擊中方邊防哨所,並造成了多起流血事件。在此期間,中印雙方就邊界問題進行多次談判,但結果均不歡而散,直至後來尼赫魯挑起戰爭,並叫囂清除中方邊防部隊。為了打擊印度擴張主義的囂張氣焰,中方不得不決定對其進行反擊,僅三個多月印軍就全線瓦解。現在回過頭來看,尼赫魯政府的確是做出了戰略誤判,並把中方善意的克製與忍讓當成了軟弱可欺,結果印度消停了數十年,這也使雙方結下了梁子。
據了解,當前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至少部署了18萬軍隊,其人數規模整體占據很大優勢。同時,印度也為此配備相對應的武器裝備,其中包括155毫米FH-77B榴彈炮以及空軍部隊。事實上是,在過去數十年中,中方能夠用1/4甚至是更少的兵力,維持著中印邊境的基本和平,部分原因是1962年那一戰給印度留下的心理威懾還在起作用。但現在印度已經跨越邊境,甚至三年五次挑起衝突,這表明印度的傷疤已經好了。對此,我們有必要加強對邊境地區的管控,防止其再次做出戰略誤判。據悉,中方不僅向邊境地區增派了部隊,而且還昆莎機場部署了殲-16戰機。昆莎機場機場距離印度首都新德裏隻有400公裏左右,距離中印對峙的加勒萬河穀地區就更近了。
有資料顯示,殲-16戰機作戰半徑可達1500公裏,載彈量可達12噸,並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其整體性能優於印軍蘇-30和“光輝”等戰機。正所謂“打蛇打七寸”,中方的空中優勢顯著增強,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印度地麵部隊優勢,並可對新德裏等戰略要地構成威懾,從而使之不敢輕舉妄。此外,巴鐵也迎來了機遇期。由於印巴衝突不斷,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保持著30萬兵力的部署,而巴方則有10多萬兵力,如今印方抽調10萬兵力,將極大緩解巴鐵的邊境安全壓力,使巴鐵有更多的精力發展國內的經濟。其實,這也顯示出印度正在調轉矛頭,所以我們仍需保持高度警惕,時刻準備痛擊來犯之敵!